马赛人(Maasai people)主要从事游牧,牧场为公共所有,牲畜属于家族,按父系继承。近年来,坦桑尼亚和肯尼亚政府鼓励马赛人定居从事农业生产,已有一小部分人转为半农半牧,并有少数人进入城市谋生。 马赛人以肉、乳为食,喜饮鲜牛血,每个大家族都饲养几十头牛,专供吸吮鲜血之用。马赛人盛行一夫多妻制。成年男子蓄发编成小辫,年轻妇女剃光头。近年来,定居的马赛儿童开始上学,已出现少数马赛人知识分子。 现今居住在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马赛人共约三十五万,他们的祖先是居住于北非的游牧民族,几百年前他们赶着自己的牛群南下寻[1] 找水源,其中一支走到肯尼亚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形成了马赛人,他们是尼罗河游牧部落文化的传承者。 马赛人属于尼罗族群。尼罗人使用的语言属于尼罗河-撒哈拉语系,主要生活在非洲东部,从事畜牧业,包括马赛人、桑布鲁人以及卡兰津人,以骁勇善战和追逐牛群而著称。他们的祖先途经南苏丹地区来到了非洲东部,吸收接纳了许多来自邻近部落库希特的风俗习惯,包括年龄等级制度、割礼以及文字等等。 马赛族的领地范围在19世纪中期达到了鼎盛,几乎跨越了整个东非大裂谷地区,北面到达邻近的马萨比特山区,南部则与多多马地区接壤。这个时期的马赛人,袭击牛群的范围向东一直延伸到了坦桑尼亚的坦噶地区。猎人们主要使用长矛和盾牌,但他们最有力的武器是飞枪,可以攻击到百米开外的目标。在1852年,有报告说大概有800名马赛战士在肯尼亚境内游走。 1857年,在驱逐了肯尼亚东南部wakuafi荒野的人群之后,马赛人的势力范围威胁到了肯尼亚海港城市蒙巴萨。不断的迁移之后,马赛人成为了尼罗人的最南端分支。然而,领土的扩张之后,1883~1902年间,马赛人遭受了极大的危机。首先是流行病的发作,包括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牛瘟以及天花。据一位德国中尉的说法,流行病首先爆发于坦噶尼喀西北部地区,大约有90%的牛和超过一半的野生动物都染上了牛瘟。 当地的德国医生声称大概每秒钟都有一个非洲人由于染上了天花而变成麻子脸。流行病的爆发伴随着干旱,在1897年和1898年,当地完全没有下雨。奥地利探险家奥斯卡·褒曼(Oscar Baumann)在1891至1893年年间来到了马赛地区。1894年,他出版了一本书《深入马赛地区对尼罗河的探索》当中,详细描绘了恩戈罗恩戈罗火山口附近古老的马赛族村庄:"皮包骨头的女人们眼睛里闪烁着饥饿,战士们简直连匍匐前进都没有力气,老人们麻木不仁,憔悴不堪。成群的秃鹰在高空中盘旋,随时等待着猎物的倒下"。在这期间,马赛族人口减少了三分之二。 1904年和1911年,到达肯尼亚的英国人与马赛族先后订立了两个条约,肯尼亚境内马赛族的领地被缩减了60%,并逐渐被赶到现在的卡加多和那洛克地区。1940年间,坦桑尼亚境内的马赛人也被驱逐出了原先居住的位于梅鲁火山和乞力马扎罗山之间,以及恩戈罗恩戈罗高地附近肥美的土地。很多地方被划成了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和各种国家公园,包括肯尼亚境内的安博塞利国家公园、内罗毕国家公园、马赛马拉、纳库鲁湖,以及坦桑尼亚境内的塞伦盖蒂国家公园等。 作为游牧民族的马赛人拒绝了肯尼亚和坦桑尼亚政府让他们定居下来的建议,而且还积极争取了在两个国家境内的国家公园中放牧的权利。马赛人反对奴隶制度,他们与动物一起生活,厌恶现代人类的交通工具。从地域上划分,马赛族有12个部落,每个部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化,并且有自己的领导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