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伊士运河 沟通红海与地中海的著名国际通航水道。为无船闸运河,亚、非两洲分界线。位于埃及东北部苏伊士地峡。呈南北走向,南起红海苏伊士湾北端的陶菲克,北至地中海沿岸的塞得港。1980年底,第一期加宽浚深工程完工后,运河长约169千米,连同南、北端伸向苏伊士湾和地中海的引航道全长193.5千米,河面宽约190~365米。一般水深12~19.5米,容许过往船只最大吃水深度16.15米,可通航15万吨级满载货船或49万吨级空载油船。随着对运河的不断扩建和设施的完善,其通航能力日益提高。1985年1月首次通过了伊拉克的16万吨级满载油船。1986年5月25日,希腊的55.4万吨级空载巨型油船亦顺利从运河通过。 自然地理 苏伊士地峡是非洲大裂谷向西延伸部分,为第四纪松散物所填积。运河经地峡最低洼处,穿过小苦湖、大苦湖、提姆萨赫湖和曼宰莱湖等湖沼,西岸为尼罗河三角洲低地,东岸陆地是崎岖不平的西奈半岛。陶菲克至大苦湖之间,河道微曲,沙质底,沿岸多丘陵和平原,东岸陆上多沙漠。大苦湖宽阔水深,大型舰船可在其内相对航行,为全运河的最好河段。大苦湖至坎塔拉为运河中段,河道弯曲,沿岸是广阔的沙漠,间有灌木丛。坎塔拉至费丹间有一条支线运河,长13千米。坎塔拉至塞得港,河道平直,两岸多盐沼,沿河道分布有多个湖泊,湖水较浅,航道由人工浚深而成。塞得港以东有一条支线运河,长25千米,北上舰船可不经塞得港而直驶地中海。苏伊士运河大部河段较窄,舰船只能单向航行。运河每隔8~9千米,河床加宽,作为相对航行的舰船避让处。20世纪60~70年代,沿岸主要港口设置了让船站,增加相对航行舰船的通航能力。现可双向航行的河段长约67千米。尼罗河至大苦湖西侧的伊斯梅利亚建有一条输淡水运河,供应运河区淡水,也是尼罗河内舰船进入苏伊士运河的通道。自伊斯梅利亚分为南北两支:南支至苏伊士城,北支抵塞得港。苏伊士运河处于气候干热地区,终年多西北风,4~5月有南风,最大风力达6级。年降水量82毫米。陶菲克至大苦湖河段,受红海潮水影响较大,潮差达2米。海流向北,流速2.5节。 经济价值 苏伊士运河贯通苏伊士地峡,是北大西洋、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之间海上航行的捷径,具有重要经济意义。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如:从北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航程约3000~4300海里;从地中海东部和黑海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航程约4300~6500海里;从中国到黑海沿岸国家,缩短航程约6700海里。1975~1980年,经运河的船舶共节省费用82亿美元。通过苏伊士运河的航线,大多途经内海,自然条件好,航运安全,每年有100多个国家的船舶航行于此,年通航船舶18326艘次(1991),货运量4.264亿吨,居世界运河之首,占欧、亚两洲间海上货运量的1/8,世界海上油运吨数的1/4。欧、美国家从中东进口的石油多经此运输,故有“输油管”之称。运河年收入总额达13.665亿美元(1989),为埃及财政收入四大支柱之一。 运河两岸交通便利,有铁路或公路与沿岸主要港口相通。坎塔拉建有横跨运河的铁桥。苏伊士城附近的舍特镇北8千米处建有哈姆迪河底隧道,距水面38米,横截面呈圆形,直径10.4米,全长约5900米,其中河底部分长1640米,东引道长1980米,西引道长2280米,是通往西奈半岛的重要通道。隧道内分三层:上层装有自动控制系统;中层筑有水泥路面,双车道公路宽7.5米,行车速可达60千米/小时,每小时能通行2000辆汽车,公路两侧设有人行道;下层铺有高压电缆和两条大型输水管,每条管道日输水17500立方米。尼罗河淡水经管道输往西奈沙漠,对改造埃及在亚洲部分的荒漠,开发和建设西奈半岛发挥重大作用。 伊斯梅利亚设有运河管理局。运河管理局内装有电子控制中心,有以雷达网、远距离无线电定位系统和计算机等组成的电子控制系统,配有与运河各部门、工作船和通航舰船联系的高效能无线电联络网,全程用现代先进技术导航,极大提高了运河通航能力和舰船航运安全。 简史 苏伊士地峡跨亚、非两洲,地势低洼,在此修建运河历史悠久。公元前17~前16世纪,开凿了从地中海经尼罗河下游通红海的“法老运河”。公元前6世纪,波斯王大流士大力疏浚旧运河,修建新运河。公元前3世纪后,埃及、希腊、阿拉伯等历代王朝,多次重开运河。至1498年,欧洲人发现绕道好望角的航线后,逐渐将运河废置。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英、法等国急于开辟东方航路,并一直争夺运河的开凿权。19世纪中叶,法国人取得了修建和经营运河的特许权,由以法国为主的“国际苏伊士运河公司”利用埃及数十万劳动力修建。1859年4月25日,运河工程在塞得港破土动工。施工区的工作条件差,劳力缺乏,历时10余年,耗资1600万英磅,牺牲民工12万人,1869年8月竣工,同年11月17日正式通航。运河第二期扩建工程于1993年动工,计划1997年完工后,水面平均宽320米,水深23.5米,可通航船只最大吃水20.4米,28万吨级货船可满载通过。 运河长期被英、法殖民主义者控制。法国统治着苏伊士运河公司,享有运河带来的各种利益。1882年,英军侵入埃及,在运河区建立军事基地,取代了法国的统治。1888年,英、法、德等国就运河通航问题签订《君士坦丁堡公约》,规定无论平时或战时,各国舰船均可在运河自由通航。入口港、河内及其附近水域5.5千米以内禁止一切战斗行动。多年来,英、法等国从运河攫取巨额利润。1948年以色列国成立,埃及不准其任何船只在运河通航。1956年7月26日埃及政府将运河收归国有,成立了苏伊士运河管理局,结束了英、法占领运河达87年之久的历史。同年10月,英、法、以三国发动侵埃战争,运河被破坏停航。1957年复航。1967年6月,以色列再次发动战争,侵占埃及领土西奈半岛,运河成为埃、以两军对峙的前线而再次关闭。1973年10月,埃及对以色列发动自卫反击战,摧毁了以色列在运河东岸建立的“巴列夫防线”,收复了运河区。1975年6月运河再度复航。1979年第一艘以色列船通过运河。1988年两伊战争结束后,通过运河的船只迅速增加。现运河为埃及军队设防重地。 战略地位 苏伊士运河地当欧、亚、非三洲连接地带,扼欧、亚、非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重要。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运河区是英国的重要战略基地之一。现为强国争夺的军事要地。1956年,英国撤出运河以东地区后,美国侵入。运河是地中海、黑海沿岸国海军进入印度洋的最便捷航道,对于加强其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地位有重要意义。1986年2月,美国海军宣布要控制全球16个海上航道咽喉之一。同年4月,埃及准许美国包括“企业”号航空母舰在内的核动力军舰在运河通航。自此引起世界各国关注,导致强国对运河争夺的升级。沿岸主要港口有陶菲克、苏伊士、基卜里特、德维斯瓦、伊斯梅利亚、费丹和塞得港等,其中陶菲克港和塞得港建有海军基地。法伊德和阿布苏韦尔建有空军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