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3559|回复: 4

不能忘却的思念 ---略记引领我走上新闻路的几位首长和老师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18 08:34
  • 签到天数: 390 天

    [LV.9]以坛为家II

    陈北平 发表于 2009-8-24 16:2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陈北平 于 2016-6-21 16:07 编辑 <br /><br />我与新闻工作结缘,应该从刚到部队时算起,屈指数来己有30年。30年间,我从一名普通的退伍战士,从县级广播电台的记者做起,逐步走上了地市级广播电台的领导岗位,从一名高中生,成长为一名具有主任编辑职称的知识分子。尽管如今己经内退、不吃 “新闻饭”了,但对新闻事业仍然十分关心。30年来,我的人生轨迹始终与新闻工作紧紧相连。   
    30年光阴,人生转折、世事变迁,不变的,是我对军营生活的留恋,是对引领我走上新闻道路的欧阳世源、邵先纯、郝北上、郑胜安、黄宗树、胡先应、丁亚超、靖**、王跃宗、南平、王建民、张明郁等首长和老师的美好思念。
    初战告捷
    1979年12月,我应征入伍来到四团五连。当时的部队,对新闻报道十分重视,部队评先进连队,在省级报刊发表1篇稿件是硬件,连队战士在省级报刊发表3篇稿件、在《解放军报》发表1篇稿件,就有可能荣立三等功。因此,全军战士写稿、投稿热情高涨。据说军区《人民前线》报每天的废稿都用麻袋往外装。
    由于在校时就喜欢舞文弄墨,我在当新兵时的一次发言,引起了当时在五连搞新兵教育试点工作的军文化处一位首长和团宣传股股长黄宗树、新闻干事丁亚超的重视,他们鼓励我利用业余时间多写一些新闻报道,为部队建设做贡献。王跃宗、南平、王建民等连首长也对我寄予了厚望。
    我当时连新闻最基本的“五要素”都不懂,根本无法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磨蹭了三、四个月,我写了一篇“文艺应重视社会效果”的评论,交上去应付差事。谁料,在团宣传股举办的一次稿件分析会上,黄宗树股长对此稿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提出了修改意见。
    不曾想,此稿投出后不到一个月,就被1980年6月4日出版的《浙江日报》笫三版全文采用。望着有生以来第一次被印成铅字的稿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尽管已经过去了30年,但指导员王跃宗的话还回荡在我耳边:“我连在省级报纸发表稿件一篇,给予陈北平同志嘉奖一次。”就连平时不喜多言、不怒自威的连长南平,也笑着拍了拍我的肩膀。
    两篇批评稿件
    初次成功的喜悦,激发了我写稿的热情。连里也尽可能给我写稿提供方便。
    可连续一个多月,我几乎每天投出一篇稿件,但均石沉大海。我深知新闻这碗饭难吃,正打算打退堂鼓时,营部借部队外出拉练之机,决定举办一次为期3天的新闻培训班。

    这次培训班实际上是一次改稿会,我们四、五、六连及二机连、二炮连的五名业余报道员每人写出几篇稿件,由副教导员欧阳世源逐篇讲解和修改。
    当时我写的两篇稿件均是批评稿。一篇是“俱乐部变成了杂货铺”,写的是我们五连的军人俱乐部里堆满了锄头、水桶、铁锹等杂物,还养了几只小鸭子,全连指战员无娱乐场所、人无就餐桌椅;另一篇题目叫“夜训归来莫高声”,写的是有的连队夜训归来时,高喊“一、二、三、四”口令、高声唱歌,影响其他连队战士休息的事情。
    原以为是批评稿件,营首长不会同意发出。可欧阳副教导员指导我修改后,即让营部书记员盖上营长和教导员的私章以后发出。
    当刊登有“俱乐部变成了杂货铺”的军区《人民前线》报到达我们连队时,指导员王跃宗正在我们班听取大家对头一天政治学习的讨论。他拿过通讯员送来的报纸,随口念出了这篇文章的标题,由于不知道这是对本连队的批评稿件,他开玩说:“他们的俱乐部才变成杂货铺,我们连队比他厉害,都成养鸭场了。”我心中一惊,好半天,才鼓足勇气说: “这是我写的。”我心中直打鼓:捅了这么“大篓子”,这小鞋应该是穿上了。可指导员并没有责怪我的意思,只是笑笑说:“我们连又上了一篇稿子”。
    中午吃饭时,与连长南平、副指导员王建民面对面时,见他俩仍然谈笑风生,我心中的“吊桶”才稍稍放下。
    那天军区《人民前线》报的同一版面上,连登了两篇对我团的批评报道,除了我写的一篇外,还有团直一个连队战士写的喝不上开水的稿子。这两篇批评稿件引起了在我团检查工作的一位师首长的重视,当晚即召开会议要求整改。
    第二天,我们全连暂停了正常的学习和训练,全力清理连队军人俱乐部。从此,我们五连不但有了娱乐场所,而且告别了吃饭围成一圈、蹲在地上的历史,开始坐桌子吃饭了。
    几天后,另一篇“夜训归来莫高声”的稿件在军区《人民前线》报上发表后,同样没有招来责怪声。
    从事新闻工作30年来,我写过不少批评报道,也招来过一些“对号入座”。每当这时,我都会想起在部队写的那两篇批评报道,都会感叹连、营、团首长对待批评报道时的博大胸襟。
    调入报道组
    1980年底,我调入团报道组,开始了专职新闻报道员的生涯。应该说,早在当年的八月份,团政治处就有调我去报道组的打算,只可惜我当时生病住在“九八”医院一个多月。
    当时的报道组只有我和黄国芳两个人。在报道组,我近距离地接受了黄宗树、胡先应、丁亚超等首长和老师的指导,较为系统的学习了一些新闻基础知识,为自己后来专业从事新闻工作打下了基础。这期间,我还经常向三机连的指导员毛海根请教,请他帮助修改稿件。每次毛指导员都耐心细致、不厌其烦。
    认识教导员邵先纯,就是在报道组。他曾在师报道组工作过,文字功底十分深厚。他是在教导员的任上,被选送到军区学习后归来的,在等待分配的几个月时间,他主要指导我们报道组的工作。

    邵教导员给我的印象是:高大、威严、不喜多言,一支香烟抽到过滤嘴,整支烟灰的都不会散落,给人特别稳重的感觉。当时,他的爱人已随军,两个年幼的女儿特别招人喜欢。
    每天上午,邵教导员都会来到我在团招待所的房间,和我研究报道选题,逐字逐句帮我修改稿件。那段时间,也是我稿件被采用较多的时期,连续有好几篇稿件被解放军报、人民前线报、浙江青年杂志、浙江人民广播电台采用。我退伍时,邵教导员已调任一营教导员,他知道我退伍后,还特地请我去他家吃了饭,算是给我送行。
    通过邵教导员,我还结识了郝北上老师。北上老师和邵教导员是师报道组的战友,他擅长诗歌,功底深厚。1981年来部队看望邵教导员时,已在《中国财贸报》(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经济日报》)任记者。
    我们四团驻地的黄芝山,仅是一个农业生产大队,既无集、也无市,更无饭店。来了老战友,邵教导员因无菜而发愁。我自告奋勇提着篮子到各连队找老乡,可一圈跑下来,也仅仅带回了几斤猪肉和一些蔬菜。好在北上老师久在军营生活,了解部队的伙食情况,不会见怪。
    与北上老师相聚虽然短暂,但受益匪浅。后来,北上老师还来信嘱我采写“湖笔”、“湖州铁佛禅寺”等稿件。
    30年弹指一挥间,我与新闻事业结下的情缘是用生命与激情、执著与信念写就的一篇激昂文章,如今回顾部队的生活,就是为了思念引领我走上新闻道路的首长和老师!
    向各位首长和老师致军礼!


    [url]  ㄧ ㄧ

    该用户从未签到

    郝北上 发表于 2009-11-6 15:55:0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平,谢谢你还记得我那次去湖州,我那时其实还是生手,没帮上你们什么忙,我跟先纯入伍时就在一个连队,他长我几岁,又是老高三的。他对部队、工作的态度对我影响很大,他入伍时已经是大队支书,而我还是一个“北京兵”,能够再次看见他、回味甜蜜、青涩的青春,于我已经十分温馨,我当然还记得那排招待所,早上的油条,还有一次高高兴兴的饺子,我们还在山坡上照了相,我不止一次的想起我刚当兵时的脸红和心跳。这就够了,有点儿像现在——我们都这么老了,还能够品味青春,夫欲何求?
       报道组是个好东西,我觉得我们师对宣传报道工作的重视是一种眼光,除了直接作用于部队建设外,还培养了不少干部,特别是政工干部。“写稿子就是调查研究”,“报道即领导”。我那时太年轻,所以我没干太长就出来了,要不我可能能跟你一块儿写稿子呢。我跟你是前后脚,我对黄干事印象也很深,聪明能干,做事很快,对下属要求很高,我一直有点遗憾,没能在黄干事时期快速成长起来,后来我也总结过报道组经历得失,认为主要是缺少方法,尤其是思想方法。应该说我后来的进步多少都跟这个报道组有关。张吉明那时和邵先纯是师报道组的战友,庞尔也和他们在一起,我常去那里探望他们。先纯现在还好吧,你和他有联系吗?他几年前曾因出国途径北京来看过我。我们这个网建立以来,我常常想起他,想看到他的文字、音讯和其它。你文章中提到的很多人名我都有印象,我对你印象也很深,你就是陈北平啊。

    [url]  Ψ Ψ Ψ

    该用户从未签到

    陈茂海 发表于 2009-11-7 15:19: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最最纯真的回忆!!!

    [url]  Г Г Г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4 21:11
  • 签到天数: 76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陈学义 发表于 2014-6-17 09: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尽管是略记,还是清楚细致地写出了成长的起点及轨迹,老战友们的胸怀和情谊也得到了彰显,真好。前面看过,今日重读更是一番新的感受。谢谢北平。

    138292138292 138292 [/img]  
  • TA的每日心情
    奋斗
    2017-9-18 08:34
  • 签到天数: 390 天

    [LV.9]以坛为家II

     楼主| 陈北平 发表于 2014-6-17 15:24:1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学义 发表于 2014-6-17 09:23
    尽管是略记,还是清楚细致地写出了成长的起点及轨迹,老战友们的胸怀和情谊也得到了彰显,真好。前面看过, ...

    谢谢学义老哥,您的藏头诗真是一绝!了不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5-7-14 04:12 , Processed in 0.05811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