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990|回复: 4

开封岁月 (1、2、3、4)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彭本炎 发表于 2015-2-1 17:48: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彭本炎 于 2022-2-14 10:49 编辑

                  

             {前言}各位战友,本来原计划把《四连几个小故事》发完后就不打算再发了,因为自何幼鹏把我网进来后,我已先后在网上发表了近300篇日志,达50多万字,这颗破脑袋就装这么点东西,几乎快要掏空了。但战友们还嫌不过瘾,说是不解渴,鞭打快牛,要求继续发掘,否则,可能引起战友们老年性痴呆的不良后果。为感谢战友们的鼓励和厚爱,我只好赶鸭子上架,再发几篇。主要写一下在开封发生几件鲜为人知的事。由于前几年已发过《转战开封》、《开枪风波》各两集,因此,以前写过的东西这次就不再重复了,主要把第一次曾经被删掉的那部分重新补上来,特此说明。

                                   一、  破    冰

           一九六八年十月八日,我团奉命从郑州调往开封,接替五团担任支左任务。其中二营四连和营部驻开封化肥厂,五连驻仪表厂,六连驻空分厂,(机炮连因有骡马没有参加支左)。四连的具体分布是:连部和一排住化建公司(一楼),二排住化肥厂消防队,三排住机修车间(二楼),四排住化建公司工地(简易房)。另外,各班、排抽出部分人员分别到开封磷肥厂、红星化工厂、开封市二技校、东方红中学(也称女子中学)第七中学等单位支左。
           开封化肥厂位于开封市东郊,是当时开封市的第一大企业,全厂有十多个车间。主要生产硝酸氨、硫酸氨两种化肥。有职工数千人,连同家属小孩就更多了,据说有好几万人,开封东郊数平方公里的地方,都是他的厂区和生活区。每当上下班时,厂内厂外到处都是进进出出的人,黑压压一大片。
            一九六九年春节刚过没几天,开封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连续下了两天,地上的积雪深30多公分,一天清晨,天刚蒙蒙亮,化肥厂驻厂军代表来到连部,当面对连长樊守治说:“老樊,请帮帮忙呀,这场大雪把化肥厂的水源全部封冻、断流,从昨晚9时开始,工厂全线停水、停产,家属区生活用水也全部中断。工厂停产倒还是小事,几万职工家属没水做饭,不吃不喝怎么行呀,如果说不能很快解决,很可能要出大事”。樊连长一听,感到问题严重,非同小可,不敢怠慢。立即让通信员通知部队起床,紧急集合。对全连干部战士简单动员后,到化肥厂每人领了一把大铁锹,在该厂领导的带领下,顶风冒雪跑步向黄河岸边奔去。
           直到这时我们才弄清原委。原来开封化肥厂的生产用水量相当大,每天需数千吨水源源不断供应,加上数万职工的生活用水,每天均在万吨以上。这么大的用水量,仅靠地下供水远远不够,必须引黄河水方能保障。因此,该厂从建厂时起,就黄河岸修建了一条长达30多公里,宽6至8米、深2至3米的输水渠直通厂内,引黄河水保障生产和生活供应。
           由于事发突然,走的比较急,全连同志早上没有顾得上吃饭就出发了。事实上也根本就没有饭吃。因为连队伙房同样没水,没办法做饭,自然也就无饭可吃了。大家扛着铁锹,顶风冒雪,一路小跑,加上积雪太深,又是穿的棉衣棉裤棉帽,根本上走不快。这段路整整走了三个小时。到达黄河岸边时,个个汗流夹背,里面的衬衣几乎全部湿透,大家都没有任何怨言。到那里一看,黄河水已结冰一寸多厚,冰上可以走人。于是,大家马上把袖子一捲,很快投入战斗,把黄河入口处的积雪,冰封全部打碎清除,然后,全连同志沿着水渠两边,一步步往回打,交替前进,一直打到化肥厂,整整花了四个小时。才将水渠积雪和冰封全线清除完毕,这时已是下午一点多钟。
           当我们回到化肥厂时,远远看到驻厂军代表早已在工厂大门口列队欢迎我们,该厂职工听说我们饿着肚子为他们干活,顶风冒雪,连续几餐没有吃饭,非常感动,都自发的围了过来,又是欢迎,又是鼓掌,还有不少职工振臂高呼。“向解放军学习”,“向解放军致敬”!真象欢迎凯旋的英雄一样,气氛非常热烈,场面非常感人。一股暖流很快涌向全身,使人心里热乎乎的,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战友们纷纷议论说:今天,我们仅是为化肥厂做了点小事,没想到受到如此礼遇和厚待,反响如此强烈,这是以前多年没见到过的,虽说吃了点苦头,值得。(待续)



                                   二、    救    火

          开封化肥厂有六炉六机,好几条生产线,流水作业,自动化程度很高,平均每五秒钟出一袋化肥。如果说开足马力发展生产的话,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开封又地处中原,不愁销路,前景广阔。只要经营得法,应当说该厂是开封地区的第一富裕大户。可惜一场文化大革命,造反夺权,长期停产,或开开停停,把该厂搞得乌烟瘴气,要死不活。直到我们去了以后,通过工作才逐渐恢复生产,第一次开满六炉六机。全厂干部群众和军管会都非常高兴,奔走相告,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开大会庆祝,还向党中央、国务院报喜,给毛主席发致敬电。然而好景不长,最多只管了一星期又停产了。
           该厂有个硫酸车间,硫酸味特别重,全厂都闻得到,距离越近,这种感觉越明显。一九六九年三月初,笔者由二排五班调到三排九班任副班长,班长是刘光荣(1964年入伍、武汉市江夏区人)。就住在机修车间楼上,毗邻硫酸车间,每次从那里过去过来,鼻子眼睛均感到明显不适,那时人们的环保意识还不是很浓,不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在这种环境中生活,时间长了肯定对身体有影响。我们这些当兵的只是在那里临时住一段时间都感到受不了,可以想象该厂那些工人长期坚守工作岗位,一年四季都是如此,不离不弃,是多么的不容易。
           该厂有个造气车间,是生产化肥的必备原料和工序。尽管该厂长期开工不足,但造气却一直没有停止过。因此,气源过剩,多得不得了。那时人们还不知道使用煤气,也不懂得因旧利废,工厂职工做饭、烧开水全部都是用蜂窝煤,没有任何人使用过煤气。造气车间造的气除用于工厂生产外,其余用于供工厂冬天采暖和职工家属洗澡。全厂每个办公室都安了暖气管,日夜供气,包括我们驻军也不例外,一进入冬天就开始供气取暖,从没停止过。厂里除建有专供百人以上同时洗澡的大澡堂外,各车间又分别建了若干个小澡堂,一天到晚总有热水,随去随洗,一年四季不断,也不收钱,极为方便。多余的气全都被放掉了,浪费惊人。那时我们经常看到化肥厂各处下水道到处都在冒烟,到处都是热水,还不断鼓水泡子,大家都知道这是工厂废气排出后造成的。
           该车间还有一数十米高的大烟囱,一天到晚黄烟不断,色度较浓,有气味。据说,有一日本代表团来厂参观访问时,见到到这股浓烟后大惊失色说:“这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回收呢?浪费多可惜呀!他相当于手里拿着五元钱的票子不停的往外扔”。要知道我国六、七十年代的五元钱不是现在的五元钱,那时的五元钱还是相当值钱的。可惜我国那时还没有这个技术,没有办法将这种黄烟回收利用。又不愿意放下架子虚心向别人请教,宁可浪费,也不好事他人,我想,这可能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共性吧。时隔40年后,也不知这一问题现在解决了没有?
            一九六九年初春的一天半夜,我们从睡梦中惊醒,说是造气车间失火,我们连忙爬起来,连衣服都顾不得穿,拿着脸盆、竹扫帚、拖把等,以最快的速度赶到火场,这时,见到造气车间火苗乱窜,火势很猛,浓烟滚滚。房屋四周不远处有很多工人站在那里看热闹,却没有一个人上去救火。口里不停的大声喊着:“解放军同志,快!快!快”!我连官兵二话不说,立即上去扑打。约三分钟后,很快来了两部消防车,巨大的水龙头搞得我们满身、满脸都是水,衣服几乎全部湿透。为了救火也顾不了那么多了,没有一个人退后。经过消防队员和全连官兵近20多分钟的共同努力,终于将大火扑灭。但车间房顶上的火却因房屋太高,水枪够不到而没办法扑救。这时有些战士就准备沿着墙壁徒手往上爬,刚刚爬了几步,其钢筋还有些烫手,站立不住,感到有些受不了。连队干部见到后连忙说:“算了,算了,不要爬了,安全第一”。将车间气源切断后,也懒得管他,只好让它自燃自灭。这时我们才发现,造气车间的房子跟其他房子结构完全不一样,全部是钢材、钢筋焊接而成的,如果说是木制结构、有门窗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救火结束后,大家就在厂内澡堂子里洗了澡,才回家上床休息。次日清晨,厂里动员数十名职工家属前来帮助全连干部、战士洗衣服、洗被子,大家都感到心里热乎乎的,心里还是非常高兴的。但也有战士对昨晚部分工人站在那里看热闹,没有参加救火而耿耿于怀。私下议论纷纷说:“化肥厂的工人也真是的,好象救火就是我们这些当兵的天经地义的责任,与他们完全不相干似的,他们只是站在那里干咋呼,口里喊解放军同志快、快、快,而实际上自己却不参与,袖手旁观,确实令人费解”。但也有同志说:“这很正常,因为他们现在都有家有口,又是家中的顶梁柱,一旦有个三长两短怎么办,他们当然不愿意冒那个风险。不象我们当兵的,强调奉献精神,模范作用,再加我们本身都是单身汉,无牵无挂,敢作敢为,没有后顾之忧,才敢义无反顾的往前冲”。笔者认为:事隔40多年重提此事,这种现象在社会上相当普遍,也很正常,如果说大家都有无私奉献,赴汤蹈火的精神,就不会象现在这样大张旗鼓的提倡和表彰见义勇为了。(待续)



                                      (三)、    游    泳

           一九六九年七月初,我们在山东微山湖农场完成收麦任务后,返回时在路走了5天回到商丘。因当时中央军委没有下达撤军命令,所以,部队回到商丘后没有进营房,就在商丘兵站吃了顿饭,就直接乘火车回到开封。到达开封后,我们二营三个步兵连都没有再回原支左单位,而是直接住进了开封师范院(现为河南大学),在开封龙亭附近的潘杨湖进行为期一个半月的游泳训练。
            潘杨湖位于开封龙亭西侧。从市区至龙亭之间有一条宽约10余米的大道将两湖隔开,当时这条路还没有硬化,全部系土路,路两边都是石头垒砌的。路东边的是潘家湖,路西边的是杨家湖。潘家湖长约600米,宽约300——400米。杨家湖面积比潘家湖大,估计大约有数百亩水面。两湖虽说紧密相连,水也是相通的,但杨家湖水质明显比潘家湖好得多。据说:东湖原是北宋太师潘仁美的住宅,而潘是宋朝的奸佞,谗言误国,故而潘湖水浊;西湖原是宋朝名将杨业的住宅,杨满门忠良,赤胆保国,故而水清。尽管两湖相通相连,一忠一奸,泾渭分明,所以,湖水相连而水质不同。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未免有失偏颇,就地理位置而言,湖潘紧靠市区,市民排出的生活用水直接流入潘湖,造成污染,且长期不流通,成为一潭死水,久而久之,必然浑浊。杨家湖则靠潘家湖之外,中间又有一条道路相隔,虽说市区的生活用水同样可以流入到杨家湖,但他属于次污染,所以,水质好也是情理之中的。
            游泳训练场地就选择在杨家湖,我们二营三个步兵连队都被安排在那里训练,每个连队各划了一块地盘。按照惯例各自都设置了深水区(2米以上),浅水区(1、5米左右),以插红、绿旗为标志。游泳技好的一般都往深水区赶,游泳技术差一点,要会不会,或基本动作没有过关的大多安排在浅水区,游泳技术一点都不会的,即:那些秤砣基本上都在岸边趴墩子,动作要领过关后才让他们到浅水区。在教学方法上,实行内行教外行,班长教战士,老兵带新兵。由于大家都是年轻人,干劲十足,学起来也快。
    当时四连的干部大多都是河南籍的,游泳技术都不是很好,所以,连长樊守治决定挑选一些游泳技术比较好的班长作为骨干,协助抓好连队的游泳训练。他首先挑选了四个南方藉班长,一看都是64、65年入伍的,觉得他们资格虽老,年龄偏大,有些不甚满意,想挑一“半旧”的。这时我自告奋勇站出来说:“你看我怎么样”?樊说:“你会游泳吗”?我说:“不是很好,多少会一点”。他让我们几个人当场下水试游一下,结果我游得最快最好。上岸后,樊连长当面对我说:“从今天起,你负责深水区的游泳训练,除了解大溲和特殊情况外,一律不准上岸,就在水里不停的跟我转圈”。由于深水区都在两米以上,脚根本不能着地,就是想偷懒、想耍滑头也难。于是,我每天带着大家不停的在深水区转圈,一转就是好几个小时。每次游泳都是我第一个下水,游在最前面。我不停大家都不敢停。每天训练的时间加起来一般不少于六个小时,游泳距离至少在万米以上。
           有人说:游泳太累,时间长了身体掐不住。其实这是对游泳的一种误解,至少可以说他还不懂得游泳的技术诀窍,如果说掌握了游泳诀窍的话,游泳根本就不累。会游泳的人可以在水中边游边休息,不断地调节体能,控制体力,我在训练中就是这样作的。游泳中有300米至800米的疲劳关,只要挺过了这个疲劳关,即使游得再远也不觉得累,哪怕不停的连续游十个小时、二十个小时也是如此。如北京大学体育教授张健,畅游英国英吉利海峡,我国的琼海海峡、渤海海峡、湖北青江,每次都是连续游泳十几个小时,二十多个小时,连吃饭、喝水都不起来,就在水里补充,就是这个原因。
           按照开封市革委会的通知精神,准备在当年的七月十六日,开展庆祝毛主席畅游长江三周年纪念活动,要求开封驻军组织部队武装泅渡,开封市各大型企业也要组队参加,让各单位提前做好准备。武装泅渡的标准为:人均八公斤。即每人一支步枪,一副弹夹袋,一个水壶,一根腰带,着军衣、戴军帽(可以帽沿反戴),一双胶鞋(别在身上,裤腿和袖子可以捲起来)等。在训练中为了做好武装泅渡准备工作,我们每天穿军衣、扎腰带游泳,身上再绑两块红砖,带一个水壶,虽说不够八公斤,但比徒手游泳还是完全不一样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训练后,各项技术及体能明显提高。
            一天下午三时许,连长樊守治决定对全连游泳游得好的同志,组织一次武装泅渡试渡,地点就选在准备作为正式纪念活动场所的潘家湖(也称摩拟武装泅渡)。由于那天正好刮大风,湖里浪很大,加上以前从没有搞过武装泅渡,大家心里都没有底。连长主张从南边下水往北边游,大家都不同意,说北面是顺风,南面是逆风,身上又背着一支步枪,他不同于徒手,游起来人吃亏,再说潘家湖的水质不好,已经变成绿色(藻类),如果逆风游水可能会灌到口里,既不卫生又感到恶心。连长不同意说:“越是逆风越说明我们技术过硬,那才算经得起考验”。大家见连长这样说只好服从。全连20多人试渡,结果确实因为风浪太大,没有成功,大多游了一半就爬起来了。本来我也可以完全游得过去的,也因为这个原因被放弃了。但还是有四人坚持游到对岸。其中有一机班长黄西忠(河南封丘县人,1966年入伍),七班战士徐伦三(四川达州人、1969年入伍)。上岸后樊连长亲自上前跟他们一一握手说:“你们几个都是我们四连的英雄啊”!此话一出,又把没有游过去的同志欲望调动起来了,更多的则是不服气:心想“别人能当英雄我为什么不能当英雄”?大家纷纷要求连长再来一次说:“如果说再游不过去,今天我们就不回去了”!这一次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不再逆风游了,而是从北边下水往南游,结果20个人全部都取得成功。
           七月十六日上午9时许,参加游泳的部队和地方选手全部到龙亭广场集结。龙亭广场、潘杨湖四周看热闹的人很多,人山人海。上午10时许,纪念活动正式开始,在组委会的统一安排下,武装泅渡一共组织了两个方队,一是开封空军七二四九部队一个营,另一个就是我们四团二营。其配制全部按规定标准执行,机枪、六O炮和部分彩旗都是用游泳圈和竹伐事先扎好的,,把机枪、六O炮、彩旗架在竹伐上,一边游一边往前推。每个步兵都是携带各自的随身武器。各大型企业也都组织了自己的方队,每个方队100人,大约有十几个方队。七二四九部队那个营率先下水,紧接着是我们二营方队,随后就是各厂矿企业方队依次下水。由于开封地区是第一次组织这样的纪念活动,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当我们二营方队下水后游出不到100公尺,就让企业方队跟着下水,他们徒手比我们游的快,很快追了上来,不断向前瞎冲,一下就把我们的队形冲乱了,而且越聚越多,越游越快,势态发展相当危险。三排长黄贻涛(湖北黄陂人、1964年入伍)本来游泳技术就不怎么好,经他们这样一冲,搞得手忙脚乱,晕头转向,在水中一纵一纵的,我一看大事不好,连忙要了个救生圈丢了过去,这才使他安全游到对岸。事后,他非常感激地说:“今天要不是九班副关键时刻拉我一把,非吃大亏不可”。
           我们部队的两个方队,经过艰苦努力,终于顺利游到对岸,上岸时两个营的号兵都按规定吹了冲锋号,每一步骤基本上都是按事先规定的程序进行的。600米的武装泅渡距离不算太远,游起来也不是很吃力。总的来说第一次组织这样如此规模的武装泅渡,基本上是成功的,如果说不是让那些企业方队冲击一下,可能游得更好,更完美。假如组织者有前瞻意识,事先估计到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等我们游出200至300公尺以后再放他们下水,那就更圆满了。
           在纪念活动以后,我们仍然继续坚持游泳训练了很长一段时间,每天没干其他事,整天就是游泳。尤其是立秋以后,湖里的水很凉,有时冻得人有些受不了。连队干部担心大家感冒和拉肚子,动员多吃生大蒜,以前我们这些南方兵本来是不习惯吃生大蒜的,从那以后都学会了吃生大蒜。这次训练一直持续到八月二十八日,党中央发布《八、二八》命令以后,我们调郑州铁路担任军管,游泳训练才算结束。(请看下集盘鼓)



                                          四、   盘    鼓

           说到在河南开封的那些日子里,不能不提一下开封的盘鼓。如果不说的话,总感到象缺少点什么的,没有去过开封的同志可能还不知道盘鼓是什么东西。何为盘鼓呢?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大鼓。他不同于一般的普通大鼓,他有特殊的个性,特殊的表现形式,尤其地方特色表现得淋漓尽致,是开封地区的著名的品牌之一。据说,这种盘鼓早在宋代初期就有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最开始是官办,是宋代王朝为宫廷庆典而特别制定的,有专门机构主管。以后逐步发展到民间。凡是国家大型庆典,重大集会、庙会或逢年过节等重大活动都有盘鼓参加。他集鼓乐、舞蹈、欢快于一身,具有大、奇、美之特点。看了开封的盘鼓表演,那才真叫美的享受。笔者当年曾多次亲眼目睹过盘鼓表演风彩,那已经是40多年的事了,以后再也没有见到过,不免让人有些惦念。
            说他大;那是因为鼓大、锤大、队伍大、场面大、气势大。盘鼓的大小相当于我们平时洗澡用的脚盆那么大,也是那么高,鼓框腹跟其他鼓一样,也是中间向外凸出,呈红色,重约15公斤左右。鼓锤跟我们平时包饺子用的杆面杖差不多,直径约3公分,长约40至50公分。鼓框两耳系有一米多长、30公分宽的红绸布,庆典时将红绸布挂在表演者的脖颈上,人手一面,双手击鼓。所有盘鼓大多都集中在一起,有时成一字纵队,有时面对面站成两排,交叉表演。最少达50人,最多达100人以上,直至200人。队伍庞大,场面壮观,气势磅礴。
           说他奇:是因为击鼓手全部为男性,上身赤裸,不穿衣服,下身仅穿统一做的丝绸鼓服,大多为黄色或浅蓝色,年龄均在40——50岁之间,没有年轻人,更没有女性。为什么会是这样一个年龄结构呢?笔者认为:这很可能是跟盘鼓手失传、断代、年轻人接不上茬有关。所以,才形成这种奇形状态。击鼓人上身不穿衣服,全部裸露,如果说在夏秋也就不足为怪,但在寒冷的冬天,气温在零下10多度的情况下仍然不穿衣服,赤膊上阵,那性质、意义就完全不一样了,之所以说他奇,就奇在这里。他们以独特的方式,独特的风面貌展现地区特色,更能吸引人们的眼球,提高观赏性,亲和力和凝聚力。
           说他美:是因为鼓框是红色,敲鼓的鼓锤一头系有红绸布,也是红色。鼓皮是白色,红白相间,交相辉映。庞大的盘鼓队员全部赤裸上身,一身健子肉,个个都象健美员,更是增加了庆典活动中的风彩,再加上他们边敲边跳,步调一致,节奏感强烈,造型古朴典雅,声音厚重,如雷震耳,鼓调繁多,舞姿健壮,打起鼓来威武壮观,充分体现出中华儿女粗犷豪迈气概,更加增添节日的浓郁气氛,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令人留恋忘返。
          那时因正处于文革期间,各种大型庆典活动繁多,每次盘鼓队上街,跟在后面看热闹的人层出不穷,里三层外三层,盘鼓队走到哪里,看热闹的观众就跟到哪里,盘鼓队不离开,他们不走,以一饱眼福而后快。没有去过开封的战友,恐怕就没有见到过这种世面了。如果说谁想一睹开封盘鼓风彩,可在春节期间去开封旅游,元宵节前也许还能看到。
            各位战友,我的帖子发完了,拜拜!



                                                 2015年元月30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8-5-10 06:58
  • 签到天数: 689 天

    [LV.9]以坛为家II

    任深耀 发表于 2015-2-1 18:4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发过了,再发一遍,骗稿费呢{:soso_e122:}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2-13 08:26
  • 签到天数: 281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胡良海 发表于 2015-2-1 19:11:37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有商邱岁月,黄芝山岁月,湖卅岁月,武汉岁月,黄陂岁月等等岁月!?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彭本炎 发表于 2015-2-1 19:27:3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彭本炎 于 2015-2-1 19:30 编辑
    任深耀 发表于 2015-2-1 18:42
    已经发过了,再发一遍,骗稿费呢

    你的理解有偏差,是有战友私下提意见,说没有放在一块,太杂乱了。我原来连在一起接着发,也有战友说那样不好,看来是众口难调。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2979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楼主| 彭本炎 发表于 2015-2-1 19:30:0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良海 发表于 2015-2-1 19:11
    还有商邱岁月,黄芝山岁月,湖卅岁月,武汉岁月,黄陂岁月等等岁月!?

    你说的这些东西以前都发过了,而且发了很多篇,网上都有,直接搜索我的日志可以看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6-2 17:14 , Processed in 0.056077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