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3124|回复: 19

中华美德内涵与传承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槟榔 发表于 2014-11-11 17:44: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槟榔 于 2014-11-11 18:13 编辑

                                                             中华美德内涵与传承


     二千多年来,中华传统美德不仅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同时也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之林而不衰。当中华伦理道德思想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就成为这些领域或行业的道德标准,形成人们常说的商有商德、武有武德、艺有艺德等各自不同的职业道德标准与规范,并依此而建功立业,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各自作出了不朽的历史贡献。
    那么,二千多年来,中华“德”的本义与内涵、德的修行、德的传承等基本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试述如下:


                                         一、“德”的内涵与流变


     德的本义:谈论其“德”,首先要了解“德”的内涵与流变。“德”在中国人的语言习惯中,常称“德”为道德、德行、品德或品行等。就其“德”字的历史演变而言,则形成如下的不同文字与本义,例如:“德”字在在甲骨文中,左边是“彳”形符号,表示道路与行走,右边是一横卧的“目”字,表示一只眼睛,眼睛之上是一条“∣”的垂直线,表示目光直射之意。所以,甲骨文中的“德”字意思是:人在行走道路时,要目不斜视,目标正前方。在金文中,又在“目”字下面加了个“心”字,意为人只有目正还不行、还应加上心正才算“德”。在小篆中,德的右边的上方变成了“直”,所以,又形成括号内(彳、直、心)“德”的古字形态,寓有“心”的修炼、“彳”的行为、“直(值)”的担当。后来,又演变成现代楷书的“德”。
    总归“德”字的构型与本义分析,德的内涵应为心性修养、行为规范,并遵从一定的道德标准与道德担当。然而,德的内涵与人的修行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又有着不同的文字表述与道德标准诉求。例如:


     德的厚善:相传为周人所作而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周易》,首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人生修行。其意是说:天体的运行健行不止,人君处世也要像天体一样自强不息,勇于进取;大地敦厚博大而容载万物,人君待人也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雅量容人,即用“天健”、“地坤”以启发“人君”。这就是中华民族借以立于世界之林的“人道”效法“天道”、“地道”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伟大德行。
     在中国道德观中,“德”又常与“善”联系在一起。中国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在《老子》中有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其意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它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所以,语出《老子》的“上善若水”与《周易》的“厚德载物”,它们两者所蕴含的意义相同,可相互对应为用,所以,后世常把这两个词语放在一块联用并相互诠释,使之成为中华“上善若水,厚德载物”的最美道德箴言与最高道德境界追求。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德”又被提升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道德纲领,明确指出“德”的目标是要达到“至善”的境界。从此,“德的厚善”与“自强不息”就成为中国伦理与民族文化的核心概念。


      德的仁性:在中华“德”的内涵与流变中,最有影响力的莫过于一个“仁”字。“仁”字最早出现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在我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以“仁”字组成的诗歌,例如:在《国风•郑风•叔于田》中有“洵美且仁”;在《国风•齐风•卢令》中有“其人美且仁”。这里将“仁”与“美”二字联用,分别赞美男子的英姿和美德,因而“仁”在这里有善良、宽容的含意。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仁”字解说为:仁“亲也,从人二。”表示两个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创始人孔子在前人关于“仁”的基础资料与思想中,赋予“仁” 新的内涵,提出了“仁”的概念。孔子“仁”的慨念与道德范畴,包括了孝、悌、忠、恕、礼、知、勇、恭、宽、信、敏、惠、爱等内容,并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以寻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理想的伦理关系,从而构筑了儒家“仁”的伦理结构与思想体系。总归孔子的伦理政治理想是:
    重視“贤人君子”的社会作用,去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所谓“德治”;他的理想社会伦理关系的构建是:君子务本、仁者爱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义礼智为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以宗法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人际联系与伦理扩展,并由此建构起一个有序的社会与等级政治秩序。孔子还为他所主张的社会政治秩序指出了可供实践的具体路径,其实践路径大致为:
       以“仁”为核心,以“礼”为规范,并以“仁”为出发点,从我做起地去“仁者爱人”,并推己及人地“泛爱众”与“仁者无不爱”,形成全社会仁者爱人、由我及人、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纵横交错的从无序到有序的人与人伦理关系的扩展,从而达到与维系等级社会的政治秩序,最终完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这有点像现代中国有一首歌所唱的:“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就会变成美好的明天……。”孔子为了实现“仁”的伦理秩序与政治理想,他还提出“杀身以成仁”,为“仁”而献身的观点。


       德的诚信:后世儒家弟子们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又提出了“诚”的道德慨念与求诚的讨论。从“诚”的本义而,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诚”与“信”互训为:“诚,信也”、“信,诚也”。北宋理学家程颐对此说:“诚则信矣,信则诚矣。”(《河南程氏遗书》)认为诚实就有信誉,讲信誉就是诚实,这说明“诚”与“信”历来是互通为用的。因此,“诚”的本义对于今人来说,说是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真实可信、说真话做实事,不欺诈虚伪等做人德性。南宋理学家朱熹对“诚”归其要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认为“诚”是一种真实不欺的美德。
     然而“诚”在众多儒家看来,它不仅仅是一种真实不欺的做人美德,它还有如“天道”般的属性,这种“天道”般的属性就是——天道真实、天道自然、万物之始、善行之源的天覆地载与“自然天性”。儒家还认为,人性本来也是“性本善”的,有如天道无妄、天真无邪的至真纯善,只是一时被世俗情欲所蔽而远离了“天道”般的至真纯善的诚实天性。所以,人道要效法天道、努力求诚,使人性复归于“诚”的天性,人的德性也就能达到与天齐美的理想道德境界。对于“求诚”的这个哲学大道理,子思在《礼记•中庸》中归其要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前一个“诚”字是天的属性与境界,后一个“诚”字是人的诚实德性与追求。
       对于“诚”在儒家道德体系中的重要性,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子全书•通书•诚下》)即“诚”既是儒家伦理中五常(仁、义、礼、智、信)的基础,也是人各种善行的本源。《礼记•中庸》则说:“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认为一切事物的存在都有赖于“诚”,因而,“诚”对现实中人来说,它既是“圣人之本”、“君子之所守”,也是“诚者自成”而成全完善自己理想人格的保证。可见,“诚”不仅决定着“仁”,它还是“德”与“善”的基础与本源。


                                             二、德的修行与传承


      德的修行:如果我们再对前人关于德的慨念与流变作一个总结,那么,中华传统美德最后可归结为“厚、善、仁、诚”四大慨念与内涵。然而,对于每个世俗的具体个人来说,要做到这至厚、至善、至仁、至诚的德性,又谈何容易!这就成为中华先贤为之探求并要为之回答的难题。他们给出答复大致为:
     孔子给出的答复是,除了立志、克己、践行等主观努力外,他还提出了“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自我反省与改过的方法。孟子给出的答复是:“求其放心”(《孟子-告子》),“求”即寻找,“放心”就是失丢了的那棵仁心,其意是说:要把自已那棵失丢去了仁心善性的本心寻找回来。他的方法是“反身而诚”(《尽心》上),即通过不断地反躬自问,反省自已是否诚实无欺,使自已跃升到“诚”的最高道德境界。北宋周敦颐则提出要“惩忿窒欲,迁善改过”(《通书》)的方法,即通过控制自已的私欲与怨气,坚持人性的扬善弃恶,而后才能达到诚的境界。
     总归儒家的诸多修德方法大抵为:通过不断反省、去除私蔽、迁善改过、净化心灵,就能显露出善的天性而复归本性,有了这种善的天性与本能,就有了自觉的道德史命担当,从而达到德比于天、天人合德的“诚”,这就是孟子总结出的“尽心知性知天”(《孟子·尽心上》)的修德路径。
     儒家在探求修德的正确路径与方法的同时,也祭出了人间道德样板比照式的伟大偶像,这个伟大的偶像,就是孔子为之赞叹不已的“大哉!”与“巍巍乎!”的“尧、舜、禹”(《论语•泰伯》),还有他梦寐以见的“久矣吾不复梦见”的“周公”(《论语。述而五》)。孔子认为,尧、舜、禹、周公是人伦之至的理想人物与道德典范。孟子也认为“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告子》)。北宋周敦颐指出:“诚者,圣人之本。”认为历史上的圣人就是人们致诚至德追求的榜样。


      德的传承:综合上述,在中华美德的历史流变中,中华美德的形成,大抵经历了先由个体行为的修养与示范,而后才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源头发端;其后,又有汇流成“上善若水”与“止于至善”的美德至境;最后又由理想的美德回归到现实人间,确立了“仁” 的道德标准规范与“诚”的最高道德境界追求。与此同时,在中华美德的历史长河中,也矗立起尧、舜、禹等道德偶像,并摸索总结出一套中华独有的伦理道德理论体系与修德方法。“德者,得也”(《礼记》),从此,中华民族依据自已这套独有的道德理论与修德方法,不仅使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同时也使我们的民族立于世界之林而不衰。
      中华美德的历史长河流变到近现代,其“德”的基本内涵与行为标准并没有消亡与过时,它仍是我们民族人立国兴不可缺失的精神力量,有的只不过是赋于了不同的时代理念而显其不同的时代语言特征罢了。例如:
      周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古老德性,它不仅是近现代清华大学的校训,同时也是历代仁人志士所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厚德载物”与“上善若水”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高度概括,已成为今人高度认同的公益广告。
      春秋战国时期“仁”的概念与道德标准,在新中国不同的历史时代,被升华不同的道德语言,诸如: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奉献爱心或爱的奉献,以及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严已宽人、互相理解、将心比心、礼让宽容、仁至义尽、以人(仁)为本等道德观念与人际关系。
     历代儒家对“诚”的诠释与求诚,在我国近现代也有不同时期的言语表达方式与诉求,诸如全心全意、真心实意、真实可信、求真务实、诚实可靠、诚以待人、诚信做人、诚实无欺等道德观念。直至现代,诚信的话语位置显得更为突出,出现了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语言直白与道德谴责。
      前人关于道德修行与求诚的“反省”、“迁善改过”、“由已及人”等方法与路径,也显示出不同的时代特点,例如:陶冶情操、道德修养、自我反省、批评与自我批评、狠斗私字一闪念、灵魂深处闹革命、以及一帮一、一对红、群众评议、考核评价等道德净化方式与方法。
      中国儒家创始人孔子自推出“舜尧禹”等中华道德圣贤后,新中国在继承前人道德典范的基础上,在各个历史时期也推出不同的道德榜样。例如,毛泽东主席曾经不仅写有“六亿神尽舜尧”的诗句,他还提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其后有焦裕禄、孔繁森等道德典型,以及现代推出的各种不同的道德榜样,他们在《感动中国》的同时,也唱响着不同时代的中国精神文明。
      上述可知,中华传统道德元素、道德价值观、道德标准评判与语言表达,在中国不同的历史时期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是,其自强不息、自尊自信、厚德载物、礼让宽容、以仁(人)为本、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真心实意、求真务实、诚实做人、以诚相待、真诚无欺、恪守信义、自我反省、迁善改过等,至今仍是中国社会所推崇的基本传统美德与做人的自我规范与追求。
      总之,在中华民族二千年文明发展史中,“德”有着特殊意义与作有。“德者,得也”(《礼记》)因此,对于具体的人与世事来说,其“德”的“得”与“失”,不仅成为道说仁人志士“成“与“败”的历史归因,同时也成为中国朝代更迭“兴”与“亡”的千秋评说。


       说明:这是我前几年谈中医“医德”未发表的部分论文







该用户从未签到

汤从海 发表于 2014-11-11 18:5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华美德内涵深遂,浩瀚.世界上认何国家,认何民族无可比似.
weishoufu 该用户已被删除
weishoufu 发表于 2014-11-11 20:07:19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 TA的每日心情
    慵懒
    2020-5-15 12:14
  • 签到天数: 394 天

    [LV.9]以坛为家II

    余敦山 发表于 2014-11-11 22:18:21 | 显示全部楼层
    欣赏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对“德”会有不同的内涵标准,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朱炳炎 发表于 2014-11-12 08: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德者,做人之本。老弟研究之深,另我佩服。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0 09:07
  • 签到天数: 2 天

    [LV.1]初来乍到

    汪文海 发表于 2014-11-12 10: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汪文海 于 2014-11-12 11:16 编辑

       在中国,中医古称郎中,疗圣,神草,医官,中医先生等尊称.从古至今大凡名医药圣,对天时地理,天人合一及中国历史文化修辞古训学问多多,常运用于行医之中,扶佑于民众,普世救人,据我熟知这种医哲槟榔先生通读墨迹而厚重,中医晋升医古文中不泛中华文化元素.然而槟榔写徳, 行, 仁, 义,  如此深遂 是他功底所在.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7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11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彭本炎 发表于 2014-11-12 13: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载德厚物这个成语可能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吧?

    该用户从未签到

    张同林 发表于 2014-11-12 14: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医仙对德字把脉过细,文德令人起敬。{:soso_e179:}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槟榔 发表于 2014-11-16 15: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汤从海 发表于 2014-11-11 18:50
    中华美德内涵深遂,浩瀚.世界上认何国家,认何民族无可比似.

    是的,中华美德比天高地厚!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槟榔 发表于 2014-11-16 15:25:11 | 显示全部楼层
    weishoufu 发表于 2014-11-11 20:07
    中华民族以德为本,世代传承,只是近三十年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才使这美德被削弱,部分人变的唯利 ...

    现在是以物为本,中华美德是以人(仁)为本。谢谢!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槟榔 发表于 2014-11-16 15:25:52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敦山 发表于 2014-11-11 22:18
    欣赏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人,对“德”会有不同的内涵标准,一成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一切 ...

    谢谢老兵!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槟榔 发表于 2014-11-16 15:27: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朱炳炎 发表于 2014-11-12 08:24
    德者,做人之本。老弟研究之深,另我佩服。

    德者得也,诚者成也。谢老哥鼓励!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槟榔 发表于 2014-11-16 15:2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槟榔 于 2014-11-16 15:30 编辑
    汪文海 发表于 2014-11-12 10:17
    在中国,中医古称郎中,疗圣,神草,医官,中医先生等尊称.从古至今大凡名医药圣,对天时地理,天人合一及中国 ...


    多谢老兄吹捧,下次好酒侍候!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槟榔 发表于 2014-11-16 15:3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张同林 发表于 2014-11-12 14:39
    医仙对德字把脉过细,文德令人起敬。

    谢谢老哥鼓励!再接再励!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8 小时前
  • 签到天数: 3238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朱炳炎 发表于 2014-11-16 16:44:36 | 显示全部楼层
    槟榔 发表于 2014-11-16 15:27
    德者得也,诚者成也。谢老哥鼓励!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15-8-26 19:27
  • 签到天数: 8 天

    [LV.3]偶尔看看II

    胡作凯 发表于 2014-11-16 19:4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胡作凯 于 2014-11-16 19:50 编辑

    再来一篇,将“医”联系起来讲就更好!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槟榔 发表于 2014-11-16 19:51:59 | 显示全部楼层
    彭本炎 发表于 2014-11-12 13:16
    载德厚物这个成语可能就是这样演变过来的吧?

    是的,彭总理解完全正确!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4 21:11
  • 签到天数: 76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陈学义 发表于 2014-12-6 08: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得很!厚德载物,诲之谆谆。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槟榔 发表于 2014-12-6 22:33:4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学义 发表于 2014-12-6 08:19
    好得很!厚德载物,诲之谆谆。

    谢谢关注,顺祝冬安!

    该用户从未签到

     楼主| 槟榔 发表于 2014-12-6 22:36:42 | 显示全部楼层
    胡作凯 发表于 2014-11-16 19:48
    再来一篇,将“医”联系起来讲就更好!


    好的,按照您的要求,另付一篇,“将‘医’联系起来讲。”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11-22 17:06 , Processed in 0.08116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