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初识登封 我们乘坐大巴从郑州客运中心出发,沿着郑少洛高速公直奔登封而去。当我们乘座的大巴进入登封境内以后,我开始留心道路两旁的情景着实让我惊叹不已。看着那绿树成荫连绵不绝大地,高速公路穿行在一片绿色的“海洋”之中。由此可见改革开放以来,登封注重生存环境的改变,强化生态的平衡不得不令人佩服。他们注重交通形象的建设,让我联想起武汉市区铁道两旁破破烂烂的房屋比比皆是,严重影响着武汉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与身边的朱清泉战友都有同感。 大巴在高速公路上经过将近2个小时的行驶,到达了目的地登封市。大巴到登封的终点站是客运总站,部分到站的乘客下车后,司机专程把我们一行武汉来的战友直接送到了精武大酒店。听说这是毛委员专门联系的,免去了我们到登封后转乘的麻烦。 我知道登封之名由来已久。早在1968年,登封800子弟入军营时,也有战友分配到我们连队。从此,我便知道了河南有个登封县(当时是县)。至于登封之名的由来却一无所知。后来登封的战友们在闲聊之时,自然就把登封与嵩山的关系告诉了大家。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登封就在大名鼎鼎的中岳嵩山南麓。 据说登封之名是武则天封赐的。公元688年,武则天一行来到嵩山。她刚到这里就被优美的环境所吸引,于是顷刻间萌发了创新思维,一改以往帝王对中岳的所有封号,将嵩山改名为神岳。 公元695年,武则天又在嵩山峻极峰建造祭坛。次年,登坛加封中岳,晋封嵩山神天中王为神岳天中皇帝,封天灵妃为天中皇后。甚至对早已名贯中岳的夏启和启母也加了号,分别为齐圣皇帝和玉京太后。同年,其下诏改元为“万岁登封”,并在县城西万羊岗建筑“封祀坛”。武则天在尽情游乐的同时,也没忘记通过举行封禅大典以展示自己的政绩和抱负,这与历代须眉帝王封中岳的规格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也就是在这一年(696年),武则天下诏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以表示她“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时至今日,登封之名已经沿用了1300多年。 自从1982年电影《少林寺》公影后,登封伴随着少林寺名气大振。人们在茶余饭后都在议论,登封有个嵩山,嵩山上有个少林寺。其中十三棍僧救唐王的故事在战友们中不胫而走,而那首动人心弦的《牧羊曲》被郑绪兰演唱得娓娓动听,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影片中那些真打实练的武术动作,为大陆的武打片带来的勃勃生机。从此,少林寺的武功吸引了全国各地有志于武术的少男少女,争先恐后地前往少林习武成风。登封随着少林寺习武热、旅游热而成为了人们的争相光顾的理想之地。一时间,全国各地的习武、拜佛、观光旅游的人们蜂拥而至,给登封人民带来了无尽的商机,登封人适时掌握机遇,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我这次是第一次到登封,对于登封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感觉到格外新鲜。当我背着背包走出大巴的时候,眼前“精武大酒店”五个大字映入眼帘。环顾四周更是武校、宾馆无不与武术关联。给我的第一印象:登封的尚武精神,在全国应该是独树一帜的。 登封的战友们的热情难以用文字言表。你看酒店门前热烈欢迎的条幅,把他们要表达的心情完完整整地表达出来了。以毛委员为首的登封战友们一字排开的站在大门前欢迎我们,老远就伸出双手打招呼。握手和拥抱已经代表了语言,肢体动作代替了言语表达。我深深地感受到了登封战友的真诚、热情、豁达和豪爽。尽管大家都是多年,有的甚至几十年未曾谋面,但是心灵的感应,面容的依旧,声音的关切让大家又回到了从前,似乎回到了久别的军营。 说实话我在机关十年,特务连既是邻居又与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由于毛海根开始是在工兵排,而且工兵排多数时间远离连队执行任务,在部队时打交道很少。但是他那特有的形象依然在我的记忆之中。当我看到酒店门口一群战友我时候,一眼就认出了他来。当我握住他的手的时候,一股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二〇一四年五月二十二日
138923138923 138923 [/img] ト ト 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