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两肩一担寻活路 五片四声觅知音 铜板相互碰撞的响声已经过去了五十多年了,如今再提起来似乎还在我的耳边回响。 铜匠师傅挑一副挑子,早晨出门,走街串乡,手持由五块铜片串成的“铜串子”,到那乡村人烟集中处,手一抖,铜串子抖开了,一阵哗啦啦叮铃铃的响声便起;手再一抖,铜串子立马收成一叠铜片。那做派,仿佛唱戏的甩水袖一般,煞是有味。那铜串子既是游方铜匠的行当招牌,那叮铃铃的铜串声,也算是铜匠行当的特色吆喝。听到这铜串声,有那需要的,就招呼一声:“换个脸盆吧!”或者“给铜瓢接个把啊!”一般来说,游方铜匠,打制的多是居家过日子的小器皿,且以修修补补为主。 铜匠都有一副非常考究的担子,一般用上好的樟木或血榆制成。铜匠的担子实际就是两个长方形的木箱,前担的箱体上有两只长抽屉,里面放有工具和半成品坯件,箱体上面架着根木柄长锉,一般的小件锉削就在上面进就行。还有一个不大的铁块平台,其功能类似于钳工操作台。后面的担子上面也有只长抽屉,但是这个箱子是用布包过的,作为凳子使用,铜匠师傅坐在上面修补铜器。 五六十年代初,家里有铜器的人家是少数,随着条件慢慢地改善,铜器在农村的使用逐渐多了起来。家用铜器主要有用来洗脸的脸盆、舀水的铜瓢、舀汤的勺子、烧水的水壶、泡茶的茶壶、温酒的酒壶、暖手的暖壶和烘笼,还有吸烟用的水烟壶、铜锣、铜铲等。 有一次,邻居姜大婶见铜匠师傅来了,便拿出了一个脸盆请他修补。姜大婶说,这个脸盆是她的陪嫁的,已经用了20多年了。她非常爱惜这只脸盆,尽管使用时间长,但是她却把脸盆擦得铮光发亮。只是近来她发现脸盆突然有些漏水,仔细看才发现脸盆已经有了一个很小的沙眼。所以,她看请铜匠师傅把脸盆修补一下,一是可以继续使用,二是她不舍得把自己陪嫁的物品轻易丢掉。 铜匠师傅接过脸盆后仔细地端详起来。他说这是一只黄铜脸盆,至少也有25年以上了。但是这只盆质地很好,如果用得仔细,再用十年也不成问题。 说完后,他并没有直接用物料去填补沙眼,而是从箱子里取出了一个小钻,用小钻对着沙眼就钻起来。我很不理解自己又不好问师傅,只是静静地在旁边看着,想弄过究竟。 只见铜匠师傅直接把沙眼钻透了,再把脸盆对着天空能够看到亮光。这时他拿了块沙布在脸盆孔的两边都擦拭着,直到没有了铜沙粒,又用一块布仔细地擦着。一直擦到脸盆露出了本色,才放在工作台上。 他从箱子抽屉里拿出了一个东西,跟脸盆上孔眼一样大小的,类似铆钉形状的铜钉。把铜钉从脸盆的底部直接穿入脸盆的小孔之中。然后把脸盆放在工作台的铁砧上面,用小锤轻轻地敲打着铜钉的顶部。由于铜钉质地比较软,几经敲打后,铜钉慢慢地贴近脸盆底部,并且向小孔周边展开,而且紧紧地贴在铜盆的底部。铜匠师傅继续轻轻地锤打着铜钉紧贴的边缘,直到让贴上的部分与脸盆底部整合到一起。如果不是材质的颜色的差别,很难看出来是补痕,就是用手去摸也不会有太大的感觉。然后铜匠师傅把脸盆翻过来如法炮制,直到达到要求为止。 修补结束后,铜匠师傅并没有急着收费,而是让主人取出一些水,把水倒入盆中检验是否漏水。如此精细的修补自然不会有问题。一个漏水的脸盆,在铜匠师傅的精心处理后,恢复了本来的价值。 刚刚把脸盆修好,李大爹拿了个竹杆烟担(长烟斗)过来了。只见这个烟担大约尺许,是用竹杆的根部精心制作的。据说李大爹为了制作这个烟担可下了功夫了。他把竹杆的根部比较粗一些的部位挖成一个装旱烟的斗,然后用烧红的铁丝慢慢把竹根中间打通。他找铜匠师傅,希望能够把烟担两头用红铜包一下,这样烟担的烟斗不会烧坏,而且烟担也更加美观好看。 铜匠师傅开始并没有表态,接过烟担后仔细地观察了一下结构,才告诉李大爹这烟袋可以包。 接着他从抽屉里拿出了很薄的一块铜片,在烟担的头部比划了一下,然后在铜片的一端用小钻打了一个小孔。然后用一个圆头的斩子轻轻地把钢片的中间顶进烟斗之内,把铜片的小孔正好对准烟斗杆中间的小孔。直到铜片与烟斗完全密合后,再把烟担头包装好。最后在烟杆的另一端安装了一个铜嘴子,至此便大功告成了。看到铜匠师傅如此精湛的手艺佩服得五体投地。 二〇一四年四月九日 《五六十年代的手艺人》一文暂时就发到这里。感谢战(网)友的支持与关注!
138901138901 138901 [/img] σ σ 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