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荒度灾 1959年,是三年自然灾害的第一年。人们还没有来得及庆祝1958年的丰产,很快就卷入到饥荒之中。 1958年是一个丰产之年。这年老百姓种什么都能有好的收成。但是丰产之年并没有丰收。夏季人们把粮食种上后,到了收割季节全民大办钢铁,青壮年都外出投入到当时的中心工作中去了,留守全部都是老弱病残的人员负责收割。有的庄稼来不及做到颗粒归仓,收割的稻谷也没有很好的收藏。加上当年食堂没有计划的敞开肚皮吃,丰产的粮食浪费严重。到了1959年春季,食堂也没有办法办下去了。农民只好回到家里,自己想办法。于是,春节过后,大家都跑到种过花生的地里去捡花生芽子用以充饥。 为了渡过难关,政府号召农民开荒种地。把沉睡多年的荒地开发出来,种上粮食以解决燃眉之急。而且规定农民开荒种地收获是自己所得,三年之内不交公粮,并且要求各级农村干部带头开荒,以打消农民的顾虑,从而提高社员开荒种地的积极性。 学校为了响应政府号召,停止上课投入到开垦荒地的活动中去。学校为我们准备了开荒的用具——锄头,人手一把。开荒的地点由县有关部门指定。 我们开荒的第一站是乌龙泉。这里是武钢乌龙泉矿的采石矿场,主要是给武钢提供钢铁冶炼的原料石灰石和白云石。就在矿山的周边有许多无人耕种的荒地。于是我们就在这里,用锄头把这些地翻过来,以便给附近的农民耕种。我们白天开荒,晚上就住在乌龙泉镇小学里。当时天气比较热,在教室里铺上被子就行了。经过一天的劳动疲劳了,晚上都睡得很香。我们在这里开荒一周后,荒地都被挖完了,学校组织我们向另外一个地方转移。 我们从乌龙泉返回学校后,经过简单的休整又出发了。这次我们去了五里界的凤凰山。这个地方在1958年的时候,鄂南煤矿的勘察队在这里发现了露天煤矿。据说只要把煤矿表面的土层去掉,就可以直接采煤。这可以一本万利的好事情啊!但是由于自然灾害只好暂停开采,一旦上马了本地缺煤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后来经过证实,这里只有少量的鸡窝煤,没有开采价值。 我们所到之地是丘陵地带,很大一片岗子没有人耕种,我们就在这里开垦。这片地都是黄土地比较肥沃,适应南方作物的生长。我们全校在这里挖了十来天才完成任务。 最后一次开荒的地点离我们最近。就在八分山南侧的白云洞附近。白云洞是一个军工厂的所在地。这个厂属于保密单位,周围用铁丝网围得严严实实,非本厂人员是不能入内的。 军工厂外面有许多未开垦的荒地。过去由于军工厂比较神秘,老百姓都敬而远之,没有人敢于到铁丝网附近转悠,更没有人愿意到这里去开荒。学校统一行动,军工厂的领导也理解支持。他们还开放职工食堂,让我们中途进去休息。我们劳动到了半上午休息的时候,就进到了食堂。食堂里有桌子板凳,有的同学看到餐桌上有两个小茶壶,以为里面是茶,拿起来就喝,结果里面不是酱油就是醋,结果接二连三地吐了一地。 白云洞开荒只用了三天就完成任务了。上级领导见我们耽误了一个多月的学习时间,也就让我们复课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组织我们开荒了。 1959年正是粮食供应紧张的时候,加上副食奇缺,学校日常粮食不足,每餐只能吃稀饭。但是,开荒是体力劳动,粮食的需求量更大。学校为了让大家填饱肚皮,想到到汤逊湖。当时正置夏秋之交,汤逊湖也没有什么能够供大家享用的物品,但是湖中有许多菱角,如是就想到了菱角藤。要捞菱角藤必须用船,我们大队就在汤逊湖边,每个生产队都有船。于是,学校就让我和孙子荣回到队里借了一条船。第二天,我们就把船划到了姜家畈东边的港里。这里是姜家畈到纸坊的必由之路,在一个石板桥横跨在港上,桥旁边还有一个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立的贞节牌坊。这条港在雨水充沛的的季节可以直通汤逊湖,白天从这里入湖,晚上再把船停泊在桥头。 从此以后,学校每天组织学生到汤逊湖捞菱角藤,用来同大米一起煮稀饭。就这样我们每顿基本能够把肚皮填饱。直到开荒结束,我们才没有吃菱角藤稀饭了。 二〇一二年十二月十六日
[url] F F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