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虽未动 粮草必先行 12日上午,我们到驻地了解住房准备情况。由于我们部队长期生活在豫东平原,突然走山路显得格外吃力。走了十几里山路,回到刘庄小学感到有些疲惫不堪,准备好好休息一下,以缓解一下周身的疲乏。 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部队行动的基本保障。就在我们上午走访驻地的时候,团后勤的前站人员已经通过相关渠道,解决了部队的首批供应的粮食,接着通知各营前站人员到侯庙去领取粮食。当时侯庙是公社所在地,公社的粮管所也设在这里。龚副指导员接到了团后勤的通知。本应立即让我们运粮食,但由于我们都分散在各自的驻地,当时地方通信条件极差,信息无法即时告知,只有等到我们返回后再组织我们前往。 当我们兴冲冲回到刘庄时,龚副指导员就通知我们:马上到侯庙去运粮食,并且说其他单位已经去了,就剩下我们了。 部队所需粮食属于军粮,通常由地方粮食部门统一调配。由于部队需求量大,往往超过当地正常供应量,如果没有事前准备就难以保障。我们这次部队行动是在河南境内,部队内部把军粮供应计划报送军后勤,由军后勤与河南省粮食部门联系,地方按照部队需要粮食的地点、数量逐级向粮食部门下达任务,直到粮食供应点。这个计划是非常周密准确的,稍有差错就会影响部队的正常行动。部队虽然是平时的行动,但每次行动都是战备演练,对于地方部门照样是战时保障的演练。特别是部队行动中的补给,时间、地点、数量不允许有丝毫差错,正确执行率必须达到百分之百。 这次地方按照部队计划提供的粮食,我们必须按照规定的时间提取,这不仅对部队计划的严肃性的检验,也是部队到达后有足够的粮食保障。 从侯庙到刘庄将近20里路程,而且都是山路,如果当时有骡马可以驮回来,但是这时没有这个条件,只有靠人背。我们两个人要运回这400斤大米谈何容易。但是,侯庙也在水库边上,而且也有水运码头,用船运这批粮食就比较方便了。 接受任务后,我们带着没有消除疲倦,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难跋涉,步行赶到侯庙。从粮店把粮食一袋一袋地扛到侯庙码头,好在粮食都是50斤一袋比较好背,而且从粮管所到码头也只有300百来米,不多一会也就完成任务了。 侯庙码头在薄山水库内算得上最大的码头。码头是用长条石堆砌而成,伸入水中达20多米。码头两边都可以停靠渡船。而且码头靠岸边修建一个简易的小屋,用作码头管理人员办公的场所。小屋内十分简陋,一张条桌和一个长条木椅,别无他物。 可能是渡船没有到开船的时间,两个管理人员在里似乎无所事事。他们见两个解放军把粮食运到码头上,便过来让我们把粮食暂时放在办公室内,等渡船到来再行装船。我们按照他们的意见,直接把粮食放进办公室。 码头管理人员知道我们要运粮食非常热情。主动跟我们聊天,得知我们还没有吃午饭,而且渡船要到下午2时开船,他们让我们先回到驻地,吃过饭到刘庄码头等着,这边由他们帮助把粮食装到船上。 当时我们也确实饥肠辘辘,见他们也是一番好意,我们当即返回刘庄吃饭。吃过饭后,立马到码头等待渡船。 刘庄码头比侯庙码头小多了,只有一个条石的码头直入水中。这里没有管理人员,等船的人只有有岸边找个方便的地方坐着,渡船一到鱼贯而入,根本就没有人管理。 我们在刘庄码头从下午2点等到4点仍然不见渡船的踪影。眼看再等下去可能也不会有结果,当时又没有联络手段,也根本不知道渡船的具体情况。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让同伴在这里等着,自己再次回到侯庙码头查看情况。为了不错过时机,要赶在渡船在侯庙开船前到达,我们一路小跑直奔侯庙码头而去。码头管理人员见我们气喘吁吁地跑过来赶紧解释,因当班渡船发生故障而没有按时开船,直到现在渡船还在抢修,一旦修好马上开船。我只好在码头上耐心地等待。一直等到渡船故障排除后才把粮食搬到船上,然后随船把粮食运到了刘庄码头,此时已经是7点多了。 粮食下船后,我们也顾不得腹中空虚,把粮食扛到刘庄小学暂存,等有时间再把粮食运到赵庄。等我们吃完晚饭已经是10点多钟了,粮食运到了心里也就踏实了。饱餐了一顿后,草草地冲洗一下身上的汗水,带着周身的疲倦很快就进入了梦乡。
138923138923 138923 [/img] オ オ 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