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1378|回复: 2

老帖回放;荆永胜【不惑之年】节录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22 15:55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李晓侯 发表于 2018-1-30 16: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章   中原赤练    百折不挠

             第二十二回合    皇路河的羊圈诗

    一九六八年六月,解放奉命和五个同学去武汉军区陆军第一军下放锻炼。此前,解放的父亲专门为他送行,还到天安门照了相。解放手捧“红宝书”站在天安门前像宣誓一样留下了这历史的一刻。离开北京,告别母校,踏上了南下河南的征程。
    部队驻地在河南商丘市,这里是步兵第六团的驻地。一个叫谭宗海的军务股长接待了他们。怎么是军务部门接待?后来才弄清楚,他们是被当作战士下放锻炼的,这是一种不符合政策的处置。住了两天,他们被通知,部队正在执行国防施工任务,在豫西伏牛山区。谭股长带着他们乘火车转乘汽车到达了施工一线。这里地处禹县与新郑县交界的伏牛山区,是丘陵地带,山峦一片,但海拔不高,是老革命根据地。据说当年皮定均司令在此地打游击,在老百姓中很有名气。部队在此国防施工大坑道,有步兵隐蔽坑道,有炮兵坑道,要求很高,一个团的部队加上工程兵等配属部队一起干。部队住在老百姓的民居中,多数是一家一个班,住的是土炕。这里的农民一般一家一个院,靠种田为生,多产小麦和红薯。在老乡家中都有一个垛,用高粱杆编的席子围城的,直径有一两米,装有红薯晒成的干,可以煮着吃,也可以磨成面蒸着吃。部队吃的主要是大米白面,也有小米粗粮,但是比农民的要好些。当地的红薯很甜,战士们有时也把饭打回来和老乡换着吃,军民关系很好。战士们给老乡打水、扫院子、干农活。老乡家的婶子、姑娘常给战士们洗衣服,特别是经常帮战士们拆洗被子,这解决了不少战士的难题。这种生活方式对解放来说是全新的,尤其是施工这种强体力劳动,解放只是在电影《矿灯》里见过。居住条件是简陋的,生活环境是生疏的,劳动是艰苦的,甚至是危险的。此地的山是土石结构,遇到阴雨天,水顺石缝泄漏,石头松动,很容易塌方,,虽遇到连雨天有时停工,但塌方也是十分经常和险恶的。施工时昼夜不停的,一般一个排分成三班,轮换上山作业,不管白天夜晚,只要一班下来另一班就要换上去。白天好说,晚上换班难受。夏天好过,冬天夜晚上山,北风呼啸,实在是寒风刺骨。在山腰洞口,更是风沙袭人。施工条件极差,起初没有风钻,完全是手工作业,抡锤子,打钎子,打眼装药放炮拉渣。这是一种又要力气又要技巧的活,农村来的战士都很难承受,更不要说城市长大的军校学生。不过那是解放满腔热情,浑身是劲,藐视困难,咬牙坚持。有时还在洞里给战士们唱歌,很受战士欢迎。战士们听说解放是“大学生”,很感兴趣,常围过来和他谈天,问东问西。有的说,北京地铁是什么样子,火车怎么能在地下跑?有的说故宫里德金銮宝殿椅是不是皇上才能坐,别人一坐就发水?如此等等,解放心中暗笑,一一作答。战士们有时也出几个问题让解放为难。解放城里长大,年纪又轻,懂事后没有农村生活经历,有时也洋相百出。有一次,大家在村口休息,见到一头黄牛走过来,战士们问解放,你知道这头牛是公牛还是母牛吗?解放思忖片刻,无以辨别,把公牛说成母牛,战士们哈哈大笑,说这个知识分子还真是“韭菜麦苗分不清”。这个例子,后来团政治处写报道稿还用上了,佐证知识分子要工农化。
    秋天来了,天气冷了,加上水土不服,解放拉肚子,医生担心是痢疾,采取了隔离措施。没有房子,就打扫了一间老乡的羊圈,除净羊粪,用石灰消毒,垫上一层麦秆,铺上那床小白褥子,就在这里养病休息。解放刚来,连队没有熟悉的领导,没有同年兵老乡,同来的几个同学又被分到不同的连队,部队很分散,根本联系不上,可以说是背井离乡,举目无亲,加上患病隔离,心中很有几分悲凉。但他不忘学习,不忘思考,卧在羊圈还吟了一首《沁园春忆故》。诗词原文是:中原初秋,春恋大地,景富诗意。观静立环山,英姿壮丽,五谷丰盛,满林桃梨,阅尽人间美色,昂贵首,喝令霸王辈,奈何此帝?离故地,独自立。忆不素春秋心潮激。年幼却卓识,从戎弃笔,学政练武,疆场血浴,文化风云,血气方刚,英杰面前无强敌。于今日,达中州赤练,志向神矣!这首诗解放称之为羊圈诗。在以后的生活道路上,他常吟羊圈诗,矢志不畏难。三十年后在一次书法笔会上,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书法家张旭,酒后为其题书此诗,挥笔潇洒,一气呵成,解放读一句,张老书一句,竟一字未误,不只是解放十九岁的诗文好,还是张先生的文字功夫硬。若干年后才知张旭是北京书法协会主席,一尺字也值近千元。后来解放出版了一本《红山诗词》将张老的书法作品收入其中,大增其色。
                     
    第二十三回  白马寺的苦闷
    国防施工是艰苦的任务。在“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下,战备气氛愈浓,施工要只争朝夕,质量要百年大计。工地昼夜轮战,后来由手工作业改为机械作业,进一步加快了进度。抱钻机打眼,装药放炮,拉渣回填,被覆保养一整套工序。解放所在三营八连三排负责拉渣、拌和。开始抬搬近百斤的石头,抬不起,经过锻炼,信手可举。火热的施工场面,战友们都穿着裤衩背心干,汗流浃背,语录声歌声不断,有人在现场宣传鼓动。每次进洞前都要背诵毛主席“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语录,甚至交代后事。不过天气进入雨季,实在是怕深水塌方,只好停工休息,组织政治学习。那时住在禹县的白马寺村,一个班住一个房子,搭地铺,屋里几乎没有空地可以站人。十几个人吃在屋里,学习在屋里,睡觉在屋里。屋外细雨霏霏,地下全是粘泥巴,一个星期过去,加上在那“焚书坑儒”的时期,又无几本书可读,实在令人心烦难忍,十分乏味。老兵们更加苦闷,他们没有读书的要求和习惯,没事就买一盒黄金叶香烟抽,记得是2角5分钱一盒。有时也让解放抽一支。解放不会吸烟,他对吸烟很不理解。他想如吸烟还不如趴在烟囱口吸得多,又不花钱。可有时老兵盛情难却就接一根,慢慢地不好意思就自己买一盒,放在挎包里,几个星期过去就忘了,烟都干了。不过他买的烟比老兵的好一些,大概是三门峡,2角9分钱一盒。
    闲时无聊,和老兵们谈天。老兵们劝解放说,我们是农村人,在这受苦没办法。你是大学生,又家住天津市,我们一辈子也难到大城市,不要和我们一起受苦了,回家吧。况且那时总参也没精神,不知锻炼到何日。解放的待遇那是仍按干部学员中专毕业临时工资待遇,每月只有27.5元钱,还要交伙食费,比不过上士班长36元的津贴,这种境地也确实难为解放,怎么办?他开始想办法,和同时下放的同学联系,找机关同志反映,了解政策,询问情况。后来才搞清楚,上边那都乱套了,签发命令的杨成武代总长都被打倒了。在那种“左”的路线下,谁来管此事?白马寺的苦闷,令人难熬。体力苦些不足怜,年轻锻炼有好处,政治待遇上的不公正令人费解,想来想去,没有答案。靠着对组织的信任,解放这个军人的后代坚持下来了。他用记日记、读报、看书、写报道文章做寄托,度过艰难苦闷的日子。那是他和妙峰山姑娘的事还若明若暗,隐隐约约,自己的事业都未定,怎么谈得上家庭婚姻,这些事只能是当做悬念,以后再提,不过这也是一种寄托和力量。他请她从北京将每期《红旗》杂志寄一份来,反复阅读。现在看来文章内容观点不一定正确,但也有好文章,而且文笔是堪称一流的。这种阅读使解放在无书可读的时期填补了空白,有不少收益。

                        第二十四回    豫西窑洞的祖光
    新闻报道宣传工作是部队的一项重要政治工作。在突出政治时期更是被领导重视。那时解放的指导员苟美浩是一个56年入伍的老兵,四川人,他懂政治工作,在艰苦的任务面前,如何调动官兵的积极性,他有办法。他组织了一个连队小报编辑组,由解放、七班长魏国富和文书李方映三人组成,连队为他们提供了一块钢板、蜡纸和一个简易油印机。各班投稿,很受官兵欢迎,战士争相传阅,对连队建设促建很大。三人中,解放算是文化程度高的,当然是主笔,魏国富是老兵,他很负责,李方映字写得好,他主要是刻蜡板。报名叫《在险峰》,办得很认真。记得当时为一个字,解放和魏国富有一争。这个字就是“渗”字。魏国富是湖北黄陂农村兵,初中生,他说这个字念“参”,解放说是“甚”,争论不休,互不服气,可惜当时连队没有一本新华字典,他俩又是当时连里最高文化人,无人裁判,只好搁置争议。多年后魏国富在南京陆军指挥学院当了教授,解放送儿子到南京读书,两个老战友对酒回忆起了这段生活。老魏对解放的儿子说:还是你爸爸高呀,那字时念“甚”不读“参”。不过怪我们村的乡下老师就是那么教的。说到此,大家开怀大笑,又喝了一杯酒。
    人的才干是在实践中锤炼的,在实践中造就的。由于办小报,团政治处发现了“人才”,调解放区团报道组出差。从此解放很少上工地干活了,进了小机关。位于禹县的窑洞里,白天走东闯西搞采访,回到窑洞吹路子,晚上点灯爬格子,十分专心。当时一位老战士万来桥因施工负伤,还坚持不下“火线”,得了败血病,事迹感人,师团组织报道。解放和其他几位同志接受了这个任务,由一位48年入伍的老宣传股长挂帅。这篇大的新闻报道搞得很成功,《河南日报》及广播电台都做了报道。尔后由解放负责在军的团以上单位宣讲,影响很大。这段时间锻炼了解放的文采和口才。有一次到师农场给地方锻炼的大学生报告万来桥烈士的事迹,大学生们泣不成声。报告结束后,大学生们围上来说:没想到解放军中不仅有这么好的同志,还有这么有水平的宣传干部。同志们回答道,他和你们一样,也是下放锻炼的“大学生”。
    豫西的窑洞,冬暖夏凉,但就是不通风,夜晚点着用墨水瓶自制的小煤油灯爬格子,清早起来,煤油烟弄得一鼻孔黑。艰苦条件锻炼了干部,这个报道组的同志以后有的当了大区及政委,有的当了解放军报高级编辑,有的当了军校教授,解放在国防大学搞教育工作,位居正师职,结局算是一般的。对这段窑洞生活,解放也有一首诗:独坐窑洞观油灯,旧悲新喜沸怀中,必然王国自由处,顿现眼前天火冲。真是基本上让他言中了,时年他20岁。

                    第二十五回    太康农场的误会

    六七十年代的中国军队,各部队都有自己的农副业生产基地,解决“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问题。解放所在部队陆一军二师六团在河南太康县也有一个农场,是个副营级单位,主要生产小麦。平时由农场人员管理,春播夏收时要组织部队去劳动。解放那时已由报道组抽调到团司令部作训股任见习参谋,作为团机关工作组人员下到先进连队三营七连蹲点,那时讲“枪杆子、笔杆子,夺取政权靠着两杆子”,副军长李之敬是个老粗干部,抗战刺杀英雄,也带领师报道组的报道干事黄华敏到七连蹲点,准备总结经验等报纸。随同他去的黄干事与解放相识,便约解放第二天一起“凑路子”,解放答应了。那时对机关干部要求很严,下连队与基层官兵要实行“五同”,解放当然也不例外。可是他答应了黄干事。第二天清晨部队四点起床下地割麦子,解放就未和连队同去。大约六七点钟,李副军长在邓副团长陪同下散步,发现解放还在洗脸,就问这是什么人,为什么不和连队一起下地割麦子。邓也不知他答应黄干事为他们研究稿子,说不清,只说他是下放学员,北京来的。李很不满意地说:这种人还要锻炼,不能在机关工作,继续下连队去当兵。一句话,导致了一场闹剧、悲剧。军首长的话是不容争辩的。回来后就让参谋长找解放谈话,通知他下连去当兵。邓副团长还说这关系到枪杆子掌握在谁手里的问题,解放当然不服。他一不是偷懒,二根红苗正,他想不通,小知识分子出身的他,主要是面子上挂不住,便提出在司令部当公务员倒几个月水,到老兵复转教育开始时复原回天津。其实夏参谋长很喜欢解放这个有文化、聪明能干的小参谋,他反复做工作,说你父亲在部队工作,又是军校毕业,家中兄妹多,身体又好,在部队干准有发展。让你下连队锻炼,主要是原来部队搞施工,现将转入全训,你五大技术也差,当作训参谋难,下去当兵打好基础,再当参谋就自如了。听了这番话解放开始也不通,只是当他把这番话写信告诉父亲得到认同后,他打上背包,低着头去到他原来所在的三营八连三排九班,重新当战士。晚上参加九班班务会,三排长李金牛原是解放参谋总结过经验的小老虎战士,他见参谋参加班务会,还请参谋作指示,解放说我不是参谋了,我到你们排当兵,有什么指示照做。就这样参谋又开始了普通战士生活,出操、集合、训练、整内务,打水扫地搞卫生,解放干得很积极。有时晚上排点名,李排长事先告诉解放,让他有事就去办,可以不参加。但解放总是按时参加,站在排头听排长点名,排长十分感动。七年后,参谋调北京政治学院工作,临行前,李排长去看望送行,深情的说,你能上能下,能伸能屈,令人感动。

                           第二十六回   参谋重新扛长枪

    解放在不理解有无奈的心境下,下到八连三排从新当战士,扛长枪。战士们和喜欢和解放谈天。星期天解放不出连队驻地,因为出去到营区或上街碰到熟人喊参谋,他无以应对,就在房内和战士海阔天空的闲谈,这时解放很有快感。战士们谈许多乡间事,同时也向解放好奇的发问。这种交谈,“优势互补”,大家都开心。这种交流使解放了解农村出身的战士,了解中国社会文化的落后,了解自己的缺陷。战士们喜欢解放,有时想替他站岗,但解放还是执意站。他扛着7.62步枪到营院大门站岗。当时解放是干部学院待遇,穿四个兜的干部服,扎着红色塑料腰带,但扛着长枪,很不配套,他站岗很端正认真,出入营区不认识解放的人都说这干部真革命化,还亲自站大岗,听到这话让解放哭笑不得,喜忧参半。不久,团里让解放当九班长,带先训班搞刺杀、射击、队列先训示范。在这个过程中,解放得到了锻炼,练了意志,练了基本功,练了组织训练方法,更重要的是练了品格情操,冲击了虚荣心理。之后又当了三排长,当教导队射击战术教员。他讲的射击原理课,战士们爱听,觉得听了有学问。关于步枪射击后坐力问题,他用绝对运动相对静止的原理讲,如何使枪正直前后运动,才能提高点射命中率的道理,战士听了觉得有道理。后来,解放在当时参谋长谭宗海、副团长夏德荣和众参谋们的力荐下,重返司令部作训股当参谋,还当了司令部唯一的参谋支委。这次变故,他多年后和参谋魏国富谈了两点体会:一是作训参谋自身要有基本功,虽然当时由于误会造成一些思想想法,但歪打正着,把基础打牢了。二是懂得社会上存在势利眼,在当参谋当战士又当参谋的变故中,认识了一些人。这一波三折,使解放成熟了,名利观的体验使他明白了一个道理,路是靠自己走的,前进的道路上,难免有坎坷,但只要顶过去就是胜利。

                              第二十七回   先训班尚武

    六十年代中的中国军队成员,战士中不乏文盲,连排干部多是高小生,初中生也不多,在一个师很难找出几个大学生,高中生也是六三年首批征召的。解放作为军校下放的学生兵,在部队成了知识分子,人们把他当大学生看,出墙报、板报、写美术体标语,在连队办小报,搞四好运动总结材料,自然少不了他。加上当时的指导员很会用人,还让他讲政治课。但解放原来专业是无线电技术和英语,显然这方面在连队无用场,那个“焚书坑儒”的时代,连英文《毛主席语录》也是不能看的,学英语那叫“不务正业”,哪像现在还号召大家学。解放下到连队再次当兵,真是起到了扬长补短的效果。当先训班长要为全团训练先训示范。先训班长不好当,可以当先训班长,一般来说,当排长、当参谋是没有问题的。解放被“逼上梁山”下决心学军事五大技术。经过刻苦学习训练,刺杀动作标准有力,射击精度大大提高,投弹达到五十米,战术训练也组织的有声有色,象个“四会教练员”。看到解放军事技术的长进,机关连队的同志暗中高兴鼓励。可是解放却吃了不少苦。不过完成了由文参谋向武参谋的转变。当时那个年代,投弹50多米,设计打十环,战术小老虎的武参谋不少见,但文武兼备的参谋难找。参谋长力主调解放重返司令部,管内勤,管战备,管训练,这次重返司令部,解放如虎添翼。以至后来军师两级作训部门都想调他去。几十年后,当年的参谋长说,当时想让你当作训股长,军机关作训处都想调你去,可后来你调去北京院校工作就未成形。

                          第二十八回   教导员的体验

    七十年代初,叶剑英元帅主持军委常务工作,大抓军事训练,办教导队,为提高部队作战能力,搞野营拉练,解决部队会走、会吃、会住、会打的问题。解放当时是排长,参加了军里办的教导队。教导队的生活是紧张、艰苦、严格的,完全是连队化、战士化。军首长当队长,师
    长当连长,团首长当排长,一级抓一级,营以下干部当战士。每周按训练计划操课,主要是五大技术训练,对训练法比较重视。干部们扛长枪,扎子弹袋,背手榴弹,坐小马扎。中午也不敢午休,怕破坏内务,完全按普通一兵要求。清晨出早操,军首长到场检查,没有一人马虎。这种教导队训练生活,使解放学到不少带兵训练的经验,军事技术和训练方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刺杀可以带上护具对刺,射击可以打五练习,投弹可以50多米,战术思想也有很大提高,能文能武,能训练懂指挥,能搞内勤也能跑外勤,能校正武器射击打十环,也会总结经验指导部队训练,解放成长成一个名副其实的作训参谋了。

                         第二十九回   开封深造参谋业务

        七十年代初,部队的司令训练,参谋培养抓得是很紧的,也是很落实的。按照毛泽东同志的要求,打仗要靠有科学头脑、精干高效的司令部。那是每个军都有教导队,其中办有一个参谋集训队。解放是老参谋了,但他没有被首先派去培训,因工作忙,不便离开。后来谭宗海从参谋培养干部出发,还是让他参加了第三批。听说要到军部驻地古城开封集训三个月,解放很高兴。同时司令部还让他负责带团里五个参谋苗子(排长或优秀班长里选的)一同去。开封市一座古城,有相国寺、铁塔等文物古迹。参谋业务对解放来说已有一些实践基础,但不系统,不精,解放下决心要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习很用心。记忆最深的有两点,一是测绘地图,在山上爬上爬下,转来转去,测高、测距、比例尺、地物符号等等知识都用上了,这次作业解放得了5分。再一次时按图摩托化行进。作者卡车,拿着地图,在陌生的地区带路。这次按图行进去了嵩山、中岳庙、少林寺,这是解放第一次有机会顺便游览名胜古迹。那时少林寺经“破四旧”的损毁,保护不善很破旧,门牌楼刚开始修缮,文化大革命破坏的遗迹明显。解放在文革期间曾闻许世友将军在少林寺当过和尚。他问老和尚,许世友是否真正在少林寺当过和尚,老和尚装作不知道的样子支支吾吾,解放打掉他的顾虑,进一步询问。那位老和尚才说,记得当时在这当和尚的人中有一个很像许司令。显然看上去,他对回答此问题面露难色。但总是从侧面使这个问题得到验证。解放又去参观了少林寺和尚练功的大殿。地面青砖上个一米就有明显的磨损塌陷,显然是当年和尚练少林功痕迹。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4-3-24 21:11
  • 签到天数: 764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陈学义 发表于 2018-2-9 13: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书我有幸在北京得到一本。记得2010年那次你组织的聚会中,荆战友在场,手头恰有此书,在赠送人时,喜书的我也得到一本。回去研读,觉得不错。在此对你和荆战友再表谢意。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22 15:55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楼主| 李晓侯 发表于 2018-2-9 17:4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学义 发表于 2018-2-9 13:34
    这书我有幸在北京得到一本。记得2010年那次你组织的聚会中,荆战友在场,手头恰有此书,在赠送人时,喜书的 ...

    正是是此书,谢谢学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4-19 12:14 , Processed in 0.06024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