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回黄芝山 (全篇完) 离开曾经熟悉的家属院,我们前往搜寻我们机关人员每天晚饭后的活动场所—篮球场。 从前,从家属院西边有一个门,出门就是一个供机关人员活动的篮球场。只要不下雨,这里每天晚饭后都是人满为患。打球的、看球的、奔跑的、投篮的、喝彩的、加油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整个一个默契而又协调的欢乐交响曲。 篮球场的旁边紧挨着一个军人服务社。换防到黄芝山后,康景文和贾德富在服务社负责,里面的营业员都是部队家属。服务社里出售的也就是一些信封、信纸、牙膏、肥皂之类的日用品。在许多生活资料还需要票证的年代,服务社的货物自然显得品种单一,数量缺乏就不足为奇了。因为,部队只有随军家属才有票证。因此,服务社很少有需要票证购买的物品。正因为有了这个小小的军人服务社,却大大地方便了这些远离城镇,交通不便的战友们。 如今不仅篮球场没有了,就连曾经热闹非凡的军人服务社也不见了踪影。我努力地想把我的记忆与现实的地形对起来,但是看来已经是徒劳。这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看不到丝毫曾经的影子。 这时站在身边的老惠告诉我:“这里的两棵桂花树是我让他们种上的。”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立马把这两棵树拍照下来。看来这两棵桂花树是有些年头了,在这儿确实显得鹤立鸡群。 再往西就是现在的招待所。招待所前面是一个高大的门楼,门楼里面有几排平房。平房之间还有廊房相连,即便是下雨也不会影响相互走动。再往后有两栋两层的小别墅,据说也是用来招待客人的。别墅与其他房屋之间是用水泥小路连通的。招待所的房屋之间都种上了景观树木,如果是夏季到这里来,定然是鸟语花香蜂蝶漫舞。从这规模和设施来看,不亚于地方大中型企业的接待场所。 看完招待所后,我突然想起了当年刘兴隆当团长的时候,在山坡上修建了一个亭子,战士们戏称这个亭子是“兴隆亭”。经过我们仔细地搜寻,终于在树丛中找到了。过去曾经作为四团一大景观的亭子,如今看来显得有些破旧。曾经让战友们视为骄傲的建筑,如今与现在的建筑之间似乎不大协调。尽管如此,我依然举起了手中的相机,果断地把“兴隆亭”记录了下来。无论如何,它毕竟见证了一代军人的经历,也是四团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现代的今天也是从艰难的昨天开始的,没有昨天的艰辛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好。 拍完亭子后,我回过头来再回味我们进门的大道。这时这条大道显得格外的修长和宽阔,两边的大树把这条大道装扮得整齐而又恬静。就是这条路上曾经运行过湖州市的公交车,作为我们前往湖州的唯一交通工具。战友们就是乘座当年每个小时一趟的、唯一的公交车认识了湖州。 老惠看到我在拍摄这条道路,便告诉我:“我们营区的边界应该是以这条路边为界的,特别是大门边上这一块。整个137高地是湖州监狱的地盘。我当团长后,看到道路营区这边树木成行,路边山脚下却是杂草人生很不美观。于是我也管不了许多,就在路边的山坡上种上了毛竹。” 如今毛竹已经成材,一片高大而且秀丽的毛竹林,着实让人感到赏心悦目,让人流连忘返。这片竹林为整个营区增添了新的景观,着上了隆重的色彩。 我们一行围着黄芝山营区转了一圈后,已经是日薄西山华灯初上了。尽管我们来一次不容易,也想在营区多待一会。但是时光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我不得不依依不舍地告别生活了五年之久的黄芝山。就在走向汽车的时候,我的目光还在扫视着营区的一房一屋,扫视着一草一木,扫视着一坡一坎,扫视着一情一景。 在老惠的再三催促下,我极不情愿的登上了轿车。就在车门关闭的瞬间,我还想多看黄芝山一眼。车子启动了,黄芝山军营的大门被缓缓地抛在了后面。我的头始终朝着黄芝山的方向,直到车子开上了104国道,拐过了路口再也看不到营房大门了,我才极不情愿地回过头来。 别了黄芝山!别了我朝思暮想的四团!在我有生之年还会回来的。 二〇一三年二月二十七日 《又回黄芝山》至此全部发完了。感谢战友们的关注、支持和鼓励!如有不实之处,希望战友们给予指正。
[url]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