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779|回复: 0

道听途说的法国(一)——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2-10-2 21:59
  • 签到天数: 1198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杨铭志 发表于 2009-2-27 14:3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 晖 南   
    级别:新来的
    积分:65
    加入黑名单
    楼主 2009-01-01 17:09:47
                               道听途说的法国(一)
        2008年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中共党史界一行20人到法国培训考察21天,来去匆匆。对法国的印象只能说是浮光掠影的一瞥,幸遇一位颇有见识的导游胡综伟,一路介绍了不少法国的风土人情、社会政治。粗粗归纳,仅以备忘。
        法国人的历史观
        法国人非常重视历史,特别是法国人自己的历史。法国人的历史观是:历史就是人加文化。
        法国的历史学工作者一般认为,历史学家的任务不是把历史的结论告诉人们,而是把历史的真象尽可能地通过档案等一系列的研究,把事件的各个侧面真实地反映出来,最后是读者和公众自己做出结论。
        当代的法国人的历史观贯穿着一个主流思潮,即人文。他们对过去的许多事情都作了相应的反思,得出了与过去不尽相同的结论。比如如何看待法国封建王朝的末代皇帝,路易14、15、16。他们现在认为曾经代表最黑暗最落后的末代几个皇帝对法国的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路易14、15、16,一个比一个开明,推行开明的政策到了最后,为自己创造了掘墓人。从路易14开始,作了许多社会方面的改革,由于经济的发展,政策的宽松,法国的实力大增,这个时期,法国除了农业,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海洋贸易、工业、商业的群体,这些新兴的社会阶层实际上就是后来的资产阶级,当他们刚刚兴起,还没有阶级意识和政治诉求的时候,法国国王路易14倒是替他们想到了,这些人富可敌国,却没有自己的政治代表,这怎么办?那时统治法国的是贵族,分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国家大事由贵族院商议后确定。如何让新兴的社会阶层也有发言权呢?路易14想到了一个办法,花钱买官。让那些个新兴的有钱人花钱来买爵位,进入贵族阶层,既体面,又有了政治的发言权,可这些人恰恰是日后封建王朝的掘墓人。路易15比14的政策更加宽松,而16比15也更宽容,宽容到什么程度?他这个人非常有同情心,甚至怜悯那些被处以极刑的犯人。那时,法国处以极刑同中国一样是用刀砍头,如果刽子手出不快,不准,或刀磨得不利,有时候会一刀砍不下来还要砍第二刀。路易16觉得太残忍,就让他的医生发明一种专门处决犯人的刑具,要求这刑具要尽可能减少行刑时人犯的痛苦,这个医生几经反复,最后研制出了断头台,利用重力加速度的原理,瞬间切断人犯的脖子。研制成功后一直没有用,因为路易16很少杀人。不想第一个试用断头台的就是他本人,第二个是皇后。法国大革命后几年,议会以微弱多数通过处决国王和王后。于是他们俩一同走上断头台,众所周知史载二人走上断头台时一派皇家风度。
        今天的法国人对以上三位末代皇帝肯定多于否定。对其他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今天的法国人也有了同过去不相同的看法。做历史结论是法国议会的事情,他们集体通过了一个决议,结论就定下来了。有时候,一个历史问题要沉淀几代人才行。如巴黎公社,如何结论,在法国一直没有定论。1871年的事,直到1993年,法国议会才最终做出结论。他们认为,巴黎公社的无产阶级专政尝试,革命的动机是肯定的,革命的方式是否定的。为什么这样讲?肯定动机是因为现在法国人回头看大革命,认为当时资产阶级发动了革命,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下层的人民却没有在革命中得到应有的利益,用我们的话来说就是革命的成果被资产阶级独占了,因此民众发动第二次革命是可以理解的。但革命采取了极端暴力的方式,其对巴黎城市的破坏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点应该持否定的态度。结论做出来了,就是法国历史上教科书的标准提法。
        对于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人的看法也变了许多。过去胜者为王,自然对战争的胜利多有褒奖,现在不再提这些了。因为发动战争的国家也能从本国的角度出发列举一大堆理由来说明当年的迫不得已,如我们常说的,老牌帝国主义在19世纪瓜分世界完毕,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没有殖民地作为发展经济的杠杆,于是谈判,可老牌的帝国主义谁也不可能把已经吞下去的肉再吐出来,那就只好开战。再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战胜国,特别是法国,向德国索要了高昂的战争赔偿,德国无法负担,被逼再次发动战争等等。现在的欧洲人不再把过去自己的战争观看作是一成不变的真理。他们现在认为所有的战争都不对。欧洲人打完了仗就应当吸取教训,不再有战争。特别是今天,欧洲国家已经逐渐一体化,再讲战争,更多的是理性的分析爆发战争的原因和避免战争的办法。不再谈战争中谁对谁错。
    2008年是一战结束一百周年,欧洲人纪念它时,把本国那些过去的英雄,如出色的军队统帅、战斗英雄都改变了称呼,不再叫他们英雄,而只把他们叫做出色完成自己使命的人。法国历史上出了一个圣女贞德,她当年是个15岁的牧羊女,自报奋勇当了整个法军的统帅,身先士卒领导法国军民最终打败了英国,胜利地结束了两国之间的百年战争,而自己不幸受到英国的暗杀,年纪轻轻就死了。这样一个人,过去一直被整个法国人树立为民族英雄。但今天不一样了,如今她的塑像依然矗立在巴黎和奥尔良的广场上,但没有任何一个政党再去纪念她。
    欧洲人有这样一个认识,爱国主义是好的,民族主义是坏的。他们把二者作了区分,并认为民族主义是战争的祸源。他们还有一个来自天主教教义的认识,天主教说四海之内皆兄弟,既然是兄弟,可以你争我夺,但不可以你死我活。所以打完了仗,他们是不太记仇的。法国,包括欧盟认为历史就像一本书,不愉快的事翻过去了就让它彻底过去。
        法国人特别在意他们的历史,所有现在的街道都以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命名。有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设计街道的名字。当一条街道建好后,当地的政府机构派人到专门的委员会那里去索取街道名,根据当地的地理和历史最后选择一个街道名。
        法国人特别重视档案的管理,他们的档案自古就非常完备,但大革命时期受到破坏,新的政府一稳定,立即就对档案工作进行了认真的部署。收集和整理过去的档案,制定新的档案管理法规和建立新的完整的档案系统,法国的历史因而以大革命来划界。他们的档案完整、细密、统一,无所不包。在我们考察的任何一个档案库中,几百年前的档案比比皆是,信手拈来。更为重要的是他们的档案观。他们的档案观是:收集、整理、利用、传播。有人还加了一条:教育。并强调传播和教育是最终的目的。这一点与我们有较大的不同,相比较而言,我们不大重视档案的传播与教育功能,也不大会利用档案作为武器,为我们的国家服务。比如达赖喇嘛在西方信口雌黄,污蔑中央政府侵略西藏。我们宣传部门只是发表文章或声明予以反驳。这样做作用有限,因为西方人已经习惯于根据历史原貌自己去做判断,而反感政府的宣传。我们应该做的事很简单,就把档案发表出来,拿出当年康熙等清朝历代皇帝册封达赖、班禅的昭书,一经刊登,达赖的谎言就不攻自破了。
        关于二战期间欧洲排犹问题
        二战期间包括在此之前,德国纳粹迫害犹太人,一共屠杀了高达600万人。而其他欧洲国家也或多或少地参与到了这一罪恶当中。战后,各国都对此进行了反思,如法国,他们认为自己的排犹是国家行为,是国家犯罪。在纳粹统治下的法国,整个国家机器都参与了排犹行动。警察负责抓人,律师、法官、法庭负责从法律上证明行为的合法性,军队参与了押运犹太人到集中营的运输,老百姓也参与了,告发他的邻居是犹太人。再加上法国的档案系统包括户籍登记完备,在法国排犹做得很彻底。
        为什么希特勒要排犹,欧洲差不多一呼百应?
        这个问题困惑中国人多年。
        原因有三条,一条是主要的,两条是次要的。
        欧洲排犹的第一个原因来自宗教。
        新教,即基督教认为,出卖耶苏的犹大是犹太人的祖先。犹太人又有自己的宗教,犹太教。那么,在西方人眼里,犹太人就是异教徒。但这不是主要的,几百年来基督徒和犹太教虽然彼此不通,甚至反感,但基本上相安无事。
        第二个原因是犹太人的民族性格与欧洲格格不入。犹太人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却顽强地保持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除了流落到中国的一支犹太人以外,上千年来,从没有一支犹太人被别的民族同化融合过。他们永远保持着自己民族的语言,习俗和宗教,不与外族通婚,即便有个别的通婚,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被开除本族,一是对方完全融入本族。这多少令欧洲人反感。
        第三条是最主要的,因为各国在战后都对犹太人有负罪感,说不出口,所以中国人知道的很少。犹太民族善于经商,很有钱。但那时他们经商并不很规矩,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假冒伪劣的商业行为很多。你有钱本来就遭人眼红,又来路不正,欧洲人的气愤便可想而知。
        希特勒很聪明,他发动战争需要钱,就利用欧洲人的这种心理,发动了排犹,既抢来了大笔的钱财,又得到了多数人的拥护。
        战后,欧洲人普遍对此进行了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即便犹太人有不是,也不至于置人于死地。
        现在,不光是德国的国家领导人向犹太人下跪道歉了,法国的总统也代表国家向犹太人道歉。
        理解欧洲的宗教文明
        中国人往往难于理解欧洲的宗教文明,困惑于如此科技发达,物欲横流的欧洲,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人虔诚信教。西方人是如何把宗教信仰和现代文明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的?
        现在,在西方,多数人信教。不信教的人被公认为没有信仰和道德准则的人,是很可怕的人,甚至是不可思议的人。
        要理解西方人全民信教,就要追寻他们的历史。在古代,欧洲长期被罗马帝国统治,古罗马把自己的文明传播到欧亚非广大地区,采取了一套精英政权的方式统治这些地区,并把自己的生产技能向外传播,其结果是推动了广大地区的生产、文明化发展。同时大量的税收涌入罗马,使其极端富有。但是各地区的宗教信仰不统一,战乱时有发生,为争取自己的图腾地位,两个部落、民族可能杀得你死我活。而罗马本身也是继承了希腊的宗教,万神之教。哪个民族说天上有个什么神,他都相信。罗马帝国本身也是两个亲兄弟之间互相残杀建立起来的。于是,罗马的皇帝想到了要长久地维护统治地位,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宗教信仰,而在众多的宗教信仰中他最后选中了天主教。因为它是单神教,只信奉上帝一个神。
        推行了天主教后,再大力宣扬君权神授,这样统治者的地位就得以巩固了。欧洲历史上千百年来极少发生外姓篡夺皇位的,有的多是皇家内部争权夺利的阴谋。这种状况持续了好几百年,直到十一世纪,土尔其的奥斯曼帝国打败了罗马帝国,情况才有所变化,罗马政权推翻后,奥斯曼帝国没有能力统治这么大的区域,许多地方出现权力真空,天主教会便代替了政权,实行政教合一。欧洲由此进入黑暗的中世纪,并持续了几百年。
        到15世纪,欧洲人开始觉醒,人性、科学、文艺开始复兴。在欧洲,人们一直把这场运动叫做人性复兴运动,我们不知道为什么翻译成了文艺复兴,其实,文艺复兴只是这场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人性本身的觉醒,其次是追求科学的发展,科学的真理。文艺复兴这一部分并非运动的主流,中世纪的文艺很保守,如绘画,有严格的限制,画家能画什么,不能画什么都有规矩。一般来说,那时的画家只能画帝王、贵族和神像,不能画平民。文艺复兴起来后,画家们把视角转向平民大众,如蒙娜丽莎就是平民的形象,所以是划时代的作品,是历史的突破。
        运动更重要的是对人性的认识,对人的价值的认识,还有就是对科学的认识。这当中发生了天主教庭迫害哥白尼、伽利略的事件,而这两位科学家其实都是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追求的是真理。随着运动的深入,天主教也发生了变化,一是由过去的唯心主义逐步向唯物主义靠过去,二是对科学的重视逐渐加强,甚至有意识地推动科学发展。所以,人性复兴运动后不久,在欧洲就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旧的制度被推翻了,而天主教却并未动摇,因为它跟上了时代的步伐。至多其内部发生了一些变化,一部分人抛弃了天主教严格、死板的教规,创立了一个相对更加宽松的新教,这就是后来的基督教。
        今天的西方宗教就是一种道德观和价值观,宗教不等于迷信。宗教承认科学,并推动科学发展,他们之间不仅不矛盾,而且互相推动,人们信教不是信神,而是信它的思想道德。教皇也每隔几年颁布一个大奖给世界上杰出的人,其中有政治家、艺术家、也有许多科学家。
       [引用此帖] [回复此帖] [删除] [锁定] [置顶] [加精]
    冀树青   
    级别:入学了
    积分:208
    加入黑名单
    谢 谢 1楼 2009-01-03 19:15:12
           “文艺复兴”听得多,人性、科学复兴听得少,我们也补补历史课。
    兵痞子  
    级别:入学了
    积分:340
    加入黑名单
    又想起小猴  2楼 2009-01-03 19:21:05
          看了辉南的法国感慨,令我想起当兵时的小猴,那时他最大的理想就是----娶个日本老婆,找个英国管家,雇个法国大厨子。
       [引用此帖] [回复此帖] [删除]

    [url]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6-4 01:05 , Processed in 0.053568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