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二师战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战友网
查看: 2382|回复: 1

沉湖那些艰辛事续二/三。唐增亚著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2023-11-22 15:55
  • 签到天数: 5 天

    [LV.2]偶尔看看I

    李晓侯 发表于 2009-11-20 19:0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记忆战友之—沉湖那些艰辛事(续二)骄阳似火,燃烧着军垦战士的肌肤,在强烈的紫外线照射下,白皮肤的战友被晒翻了皮,(黄陂兵张兆刚是这些战友的代表人物)像本人这种皮肤原本就不好的则被晒成了“非洲靓仔”。
        然而,充沛的阳光却是庄稼的催熟剂,在富裕的水、肥配合下,田里的稻子很快拔节、抽穗。农谚说:“手提秧头一百天”,意思是从插秧到收割100天的生长期。但在沉湖农场那水稻竟然不按老祖宗的经验去做,完全不让人有一刻的休息,转瞬间,它就已经是谷穗胀浆、由纰壳而渐饱满;抽节满田、由绿色而泛金黄。
        在稻田中为水稻留下的通风道这时成了田里的排水沟的位置。军垦战士人人一把方锹,将通风道的田土尽可能寛的边缘两边左一锹、右一锹切下去,再用方锹在正面向下切下一块土丢开,这样的动作从田的这头不断重复到田的那头,一条排水沟就形成了。田中的水通过排水沟流向田边地头,机械班刘青山他们用机械把水抽进水渠。经过二十多天的掉水,田里的泥土表面慢慢地板结。
        当大面积的田土已经可以承受我们的双脚;
        当缺失水的谷穗已经被太阳晒得颜色金黄。
        战友们的辛苦终于迎来了丰收的喜悦,同时又将迎接新的考炼------抢收稻谷的“战斗”开始了。
        之所以把抢收稻谷称为“战斗”,那是因为平原气候一致、收割庄稼的方法造成工作集中量大。其实,在我们四川(重庆)老家收割稻谷的情景那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的:起伏的山峦,山脊是一片绿色,层层的梯田宛如层层彩色腰带环绕山间,一到秋天,远望落差上百米的山坡里的梯田,由上而下,是由绿色、而浅黄、而深黄、而金黄的图画。农民数人一组,拖来脱谷的“搭斗”到已是金黄色的稻田里,赤裸上身的男人们有的挥镰割稻,有的挥稻脱谷,有的挑谷回晒场。如此由下而上,直至收割到初为绿色渐变金黄的田块。如此意境若在画家的笔下,岂不是一幅美丽的画卷?
        地处汉江平原的稻谷,同一季庄稼几乎是同一周内成熟。我们要保证连队千多亩稻谷在没有完全熟透前收割、转运到打谷场,以避免完全熟透后谷子自然脱落,时间紧、任务重是必然的。战友们一人数行稻谷在田边一字型摆开,挥舞镰刀(暂且打住,我得说说这镰刀。南北方的镰刀是完全不同的,在南方收割稻谷、小麦的镰刀像农历初月的月亮,成半月状,内弯呈齿状,准确地讲是用鐡齿把庄稼据断的,每次最多能够割下两窝稻谷。北方的镰刀是平刀口的,是用刀刃的锋利把庄稼割断的,木把长,每次划拉下来可以割下六、七窝稻谷。但是,南方人一开始是不习惯用平口镰刀的,记得广东战友方志华就曾从老家弄来一把齿镰自用。)不,应该叫伸出镰刀,往前尽可能远地放下,用力向后一拉,数窝稻谷就倒下了。
        当一方田里的稻谷被我们全部放倒,战友们就要用一种湖北人叫作“要子”的草绳把稻谷打成捆,然后用“钎担”把稻谷担到打谷场。担稻谷可是力气活路,先用钎担的一头用力插进稻谷捆用力抗上肩,再用钎担的另一头猛烈插入另一稻捆,用力把钎担在肩上挪动找到平衡点然后才能上路。力气大的倒无所谓,力气小的经这么一折腾,人已是有气无力了。沉湖是千年的淤泥改造而成的稻田,表面板结的泥土很多都无法承受负重的双脚,一脚下去经常陷入泥潭,脚和鞋分离,脚拔上来了,鞋还在烂泥中。后来,战友们就地取材用谷草绳缠绕在胶鞋上,增大了摩擦面,减少了陷入泥潭的次数。
        收获的季节亦是多雨的季节,天公常常跟我们出难题。记得有一天,我们还在拼命地割稻,突然,天边乌云一片,渐渐地布满了沉湖上空,战友们放下镰刀,立即投入抢运稻谷的战斗。那天正好是候副教导员在我们连队与我们共同劳动,只见候副教导员头顶乌云密布的天空,挺立田中,左手叉腰,右手拿着扩音器,声嘶力竭地喊着:“同志们,暴风雨就要来了。我们的共产党员、共青团员,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让我们牢记伟大领袖毛主席的教导,下定决心,不怕牺牲,-------”。带着那个时代强烈烙印的声音、形象刻在了我的脑海。
        打谷场上,一垛垛像小山一样的稻谷堆了起来,劳动强度大的活路告了一个段落。
        一场昼夜人换岗、机不停息的脱谷疲劳战将迎接着我们。
    (待续)


    记忆战友之—沉湖那些艰辛事(续三)
               我们七连的打谷场在连队稻田的中间位置,占地近40亩。

    在这块长方形的平地上,千多亩地收割回来的稻谷堆得像几座小山一样;四角摆放了八台脱谷机;留下了大块的空地做稻谷扬场、晒场所用。
               受机械数量的限制,每个排的兵力一分为二,一多半人上白班,一少半人上夜班,间隔几天又互相交换班次。白天上工的人多,干的工序也多些:脱谷、扬场、晒谷、装麻袋、送交粮入仓库。夜班人少,记得一个排只有一个班上工,只负责脱谷。
               天刚亮,集合的哨音急促地响起,全连上工人员脚踏露水、面带倦意,却强烈地振奋着精神,在连首长的带领下喊着口号迈着并不整齐的步伐来到打谷场,随后各排分开,接替晚班的战友开始了一天的劳作。每台脱粒机配45个人左右,在脱粒机旁边堆起一个与机器等高的稻谷堆,一人坐在脱粒机上面往进料口送料,其余的人有的负责用木叉从“稻谷山”上转运稻谷到脱粒机旁,有的将脱离后的谷粒和稻草从机器旁运走。
               稻草在战友们已经熟练的动作中用“要子”打成了捆、再堆成了“山”。等农闲时拉到万福闸造纸厂以增加连队的经济收入。
               谷粒转运到场地中由其他战友选优。汉江平原似乎一年四季都在吹风,好像只有风向的不同,和风力大小的差异。我们选择上风口的地方,用木锨铲上谷粒用力向空中一抛,一条漂亮的金黄色的抛弧线在空中划过,风将稻草和婢谷吹向了远方,饱满的谷粒落在了近处。我们用竹枝扎成的大扫帚将远处的婢谷和稻草扫开,集中在一块留到农闲时用火烧成灰撒入田里做肥料。较干的饱满的谷粒可以直接装入麻袋,用船运到万福闸仓库,较湿的稻谷还要在场里摊开晒干再送。古老的劳作方式虽然有不少的乐趣,但是在巨大的劳动量面前,浪漫和乐趣早已荡然无存。每个连队一百三十万斤左右的好稻谷是我们的战友一木锨一木锨地抛向空中,借助大自然的风力筛分出来的。体力的严重透支叫我们无力维持较长时间的满掀抛谷,影响了进度。手臂甩红肿了的战友在收工后用热水毛巾敷一下,减少一些疼痛,但是,在我的记忆中少有人因此而装病不上工。老天爷有时也要和我们开开玩笑,你正侧逆风向扬场干得欢,突然,老天爷风向一转,谷灰、稻草铺天盖地迎面而来,打瞎了你的眼睛让你睁不开双眼;钻进你的衣领沾满你前胸后背叫你浑身奇痒无比。
               夜间脱谷是一场比拼毅力的考验。
    我们迎著暮色由营房向打谷场走去,蚊子在大家的头上像烟雾一般旋绕着随行;沿途有“咚、咚、咚------”的水声响相伴,这可不是南方人在夏、秋季转田坎时听到的青蛙跳水的欢乐声,那是被我们惊动了在沉湖四处横行的老鼠跳入水渠的噪音。打谷场上受尽蚊虫、飞蛾骚扰的几盏电灯陪伴我们开始了在原野迎接曙光的劳作。送料的战友必须穿长衣长裤,用麻绳将袖口、裤腿绑住以防草灰进入身体,脖子上围一条毛巾,即防灰又可以擦汗水。着装完成了,战友们围绕着坐在打谷机上送料战友的速度各自行动起来,送料口侧前方堆的稻谷太多、太少都会影响脱粒的进度,因此,用柳木叉叉稻捆的战友是要注意观察的,堆的太多会招来一阵笑骂,河南伊川的杜干彬那稚气、尖声的河南骂音至今记忆犹新。堆的太少影响了进度又会被班长吼,可谓新媳妇,起早了得罪丈夫;起晚了得罪公婆。这些欢愉的事只是在上半夜才有的,夜两点后,年青的我们人人难抵瞌睡阵阵袭来,常常趁在场领导不注意之机倒在谷草堆里躺下闭闭眼。最难受的时间段是启明星上来的时候,眼睛像沾了胶水一般,使劲睁开,他会用力地闭拢。于是,极容易造成机械伤人事故,时不时会听到脱粒机伤人的消息,虽不甚严重,却让人后怕。本人就经历了一次伤手危险:那天后半夜是我在送料,12匹马力的柴油机“隆、隆”的响声单调地、有规律地吼着,犹如催眠曲。本已困乏的身躯这时已不能自我左右,我双眼微闭,双手机械地动作把稻谷往料口里放,突然,我的手指尖已经完全接触到了脱粒机滚筒上的铁钉,昏睡的我惊醒了!“如此伤了手可不是英雄。得想想其他办法。”我告诉自己。真可谓天助我也,不知是谁此时丢上来了一条新麻袋,突然间前几天有人弄坏脱粒机的事给了我灵感,麻袋没有绞烂,脱粒机却罢工了。机械班的战友开始了维修工作,我们得到了短暂的休息。这在当时那是犯忌的,我把它暴露出来让战友们晒晒,算是我的忏悔。好在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已经早已结束,不会担心秋后算账。
                                       几十年过去了,对当时脱谷、扬场的一些作法至今仍然感觉困惑:为什么不
    多配几台脱谷机加快进度避免夜   间上班脱谷?为什么不采用南方使用了千年的风剥(音)加快谷粒与婢谷、谷草的分离,而利用风力扬场?是军区 的经费不足?是南、北方农耕的习惯不同?(待续)



    138067138067 138067 [/img] t t
  • TA的每日心情
    开心
    昨天 09:15
  • 签到天数: 2970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彭本炎 发表于 2009-11-21 11:55:0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老弟如果在沉湖再呆上一至二年可以变成老农夫了,用现在的话说叫农民工程师。沉湖丰收,富甲一方。如果说全国多有几个沉湖,我国的日子就好过多了。钎担,湖北方言叫冲担。

    138362138362 138362 [/img]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战友网

    本版积分规则

    站点统计|怀念战友|小黑屋|手机版|陆二师战友网 ( 京ICP备14052381-2号 )

    GMT+8, 2024-5-24 02:17 , Processed in 0.059453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